闲话太极之二:“以骨行拳”及“用意不用力”

作者自介:唐才良,男,1944年生于上海浦东。退休前从事金融理论研究、银行业务管理,以及业内教育培训等杂务事项。新世纪来,闲居市井忘情山湖,玩习太极养生防呆,甚是逍遥自在。 我一生平凡,不是教授;不是会长;也不是冠军,即使小有成绩,也无夸耀的资本,但我并不平庸。我有仍有健全的头脑与思维,身体健康,这是太极拳给我的恩惠,我感恩太极拳。
1956年,年少向武,与同学结伴在校外学八段锦、罗汉拳等拳技,可惜好境不长,老师担心“容易闯祸”,好心劝阻,只好放弃了这种锻炼方式,转而参加“劳卫制”体育运动,练过标枪、举重等,而武术之梦未曾泯灭。
1962年,营养失衡病休回家,受家父指导初学太极拳。1975-1976年间,又两次参加县体委举办的太极拳培训班,学习国家推广套路。1981年秋,由市行干训班史校长介绍,向傅钟文老师学传统杨式太极拳。 当年,在市干训班学习撰写论文《浅论储蓄排队与储户心理情绪》,文中运用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哲学智慧来指导业务工作,论文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并在总行级刊物及市级《上海金融研究》(1982/3)上刊登,被业内多次引用。论文的成功引发了我对太极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几十年来兴趣未减。
2011年4月,经著名太极拳活动家翟金录教授引荐,正式拜于杨澄甫之子杨振国老师门下,专心研究杨氏太极拳。
由于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真相的喜好,常以事实来评论太极拳史中的一些谬误,以及对太极拳发表某些杂谈,被人戏称为“武术文化学者”“太极评论家”,但我还是我,我只是个普通太极拳爱好者。而追求太极拳的求真务实,以及对拳史的客观公正是我唯一的爱好。
这些年,整理出版了《顾留馨日记——太极拳史解密二编》;并在《中华武术》《武魂》《搏击》《武当》以及其它报刊杂志,发表了近百篇约三十多万字的太极拳论文。其中一些文章得到《中华武术》《武魂》《搏击》等杂志主编的好评,并设专栏介绍。
吓人的“骨肉分离,以骨行拳”:杨家教拳有没有秘诀?秘诀是没有的,因为杨家不保守,该说的全说了。要说窍门是有的,杨澄甫讲的“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都是窍门。杨家也有些口诀一样的话语,简明扼要,但也许太简练了往往不被人注意。比如,杨老师说:“骨肉分离”“以骨行拳”,这种话听起来有些悚然,如果在春节时讲,真有点不太适宜。但细细去品味,却是杨家的经验高度总结,包含很深刻的道理。“骨肉分离”当然不是指“妻离子散”,而是练太极拳时,想像把你的肌肉与骨头分开,有点像炖蹄膀一样,肉归肉,骨头伸出来。也有人说是“肉沉骨升”意思,其实差不多,就是不要用肌肉的力去作动作,而是用骨头来行拳。再说明白一点,你在行拳走架时,一定把自己看作是一副骨架在运动,而不是各块肌肉在运动。这话听起来挺别扭,按西方科学,人的运动都是肌肉运动,肌肉不运动,骨头能动吗?练太极拳“以骨行拳”,是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副骨架,浑身肉掉了,五脏六腑都掏空了,好像一副骷髅的骨架在动。咳,这话想来怪怪的,难以接受。
一天,我行拳走架时,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心想不妨试试吧,反正练不死人。于是我就静下心来,捉摸着这句话的原意,试着用这方法去练习,想不到效果却出奇的好!如搂膝拗步,手伸出去时,我权当是骨头在伸,而肉不动,肉只是被骨头带动。云手也只是骨架在晃动,没有手舞足蹈。练拳时感到浑身通透不挂力,没有半点僵劲,人舒服极了。我推手时也不是用手去推,而是改用“骨头”轻轻去推,这种念头一起,手上的感觉似乎轻灵了许多。现在,我不知道功夫长多少,但很养生。
东方文化往往需要用心去体悟,古人有些话看似荒诞不经,不太科学,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朴实的真理。所以,对古拳谱、口诀之类的文字,不仅要看文字表面,更重要的是贴近古人的心,从古人的语境中去了解古人的思想。
有趣的“用意不用力”:我的朋友李品银在美国教太极拳,他那些学生不仅鼻子高,文凭也高,大都是研究生、博士生,别看他们文质彬彬,不少人还学过拳击、柔道之类的,他们学太极中的一些形体动作是很聪明的,但要他们学会“用意不用力”等太极拳特有的东西,这下可难了。别说中西文化的不同,就是我们国人还有不少人没弄懂。于是李品银想了个法子,他叫学生握拳,在手指缝夹一尖锐的小刀,李老师用两手分别敷在学生的拳头(小刀)上,然后在不用力的状态下,推动这位学生往后退。李老师解释说:“如果我用力,小刀会戳坏我的手,因此我不能用力,只能用意念推你走。”学生们似懂非懂,他们把小刀换成牙签,然后让李老师用手去推,果然学生被推动了。他们翘起大拇指,赞赏中华文化,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有了一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李老师用动作示范,解决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这也算得上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太极拳就是要用意不用力,说来好像有些神秘,又像似催眠术,不可思议,但练太极确实如此,少了用意不用力,就不成为太极拳了。我记得很清楚,刚学拳,做起势动作,两手提起平举,什么虚领顶劲、含胸拔背,重心前移到涌泉等等我都注意了,但老师用两手轻轻按住我的双手,再让我两手平举,可怎么也举不起来。老师说我不会用意。于是我就向他讨教。老师说:“你提手平举时,要想像两手像潮水一样,而我和两手可视作桥桩,你的水涌过来遇障碍,水就往两边绕过桥桩继续往后边涌去。”我就按他说的,将两手想像水涌桥桩一样,结果不用力也可把他脚跟拨起、推动了。太极用意果然有效。
我练搂膝拗步,右手前伸,老师用手顶住我右手,然后叫我眼睛看着他,我手上明显有向前的劲。他又叫我眼睛往旁边看,眼睛一斜,他说:“你手上的劲呢?”当我眼睛旁视的时候,手上的劲明显掉了。老师讲:“神由意而来,当你眼睛看到旁边的时候,意不在前面,手上往前的劲也就没了。”一次练海底针,他将我右手往下一按,我身就前倾。老师说:“这个动作,你可以把你的右手想像得很长,长到可以撑到前面地上。”我就按他说的去想像,他又一次拉手,我居然纹丝不动,奇哉怪也,用意竟这么灵,我也记得特别深。这现象我以为:可能在我用意的时候,身上肌肉骨架自觉本能地作了最合理的调正与整合,只是自己没有觉察而已。当然这些“用意”是很初级、很粗浅的,但足以说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神奇与重要。图为唐才良先生拳照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

  • 【原创】陈鑫先生曰:能“敬”则“静”!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 ...

  • 杨澄甫真传太极拳十要的行拳体悟(二)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杨澄甫公所传太极拳十要,看似简单,但若澄甫公未公之于众,又有几人能体悟而得呢? 我们现在学拳很幸运,因为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的先辈们已留下丰厚的武学理论和实战经 ...

  •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大全(附彩图),太珍贵了!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骨.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向前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 ...

  • 十二经络循行(详解)太珍贵了!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骨.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向前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膻中分出, ...

  • 别家太极之:吴图南的太极是怎样的一种拳?

    文/李通国 吴图南的太极拳着实难以归类.他虽然姓"吴",可是并不是与吴鉴泉大师同一家的"吴":他的功夫的确出自吴家,很有吴鉴泉定型太极拳的样子,但是据他自己所言 ...

  • 脊柱行拳:太極拳養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通過對現有文獻梳理髮現,在中國知網資料庫輸入關鍵詞"太極拳"並含"脊柱"或"太極拳"並含"腰痛",搜尋到1980-201 ...

  • 十二路鹰爪行拳第六路九到十二式贯耳和迎面腿等

        贯耳 1.左脚屈膝回收,脚面绷平下垂;同时,双手变掌收于左膝上部,掌心朝下,虎口相对,目视前方.(图3-6一16) 2.上动不停,左脚在前落步,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双手变勾 ...

  • 十二路鹰爪行拳第五路九到十二式滴水势和顺步刁等

        滴水势 右脚略向里扣,重心移至右腿,身略向左转,左脚回撤至右脚内侧,脚面绷平以脚尖点地,腿屈膝成右丁步;同时,左手变掌向右.向上.向左划弧至左腿前,指尖下垂,右手变掌,向左.向下.向右.向上. ...

  • 十二路鹰爪行拳第四路九到十二式上下翻拳和拗弓步冲拳等

        右上下翻拳 1.步型不变,右拳向前上方冲击,高与头平,拳心朝上,目视右拳.(图3一4一15) 2.上动稍停,右臂屈肘于右肩前,随即经胸右侧向前下方甩打,拳心朝右,力达拳轮;同时,左手变掌附于右 ...

  • 十二路鹰爪行拳第三路九到十二式拗步冲拳和刁手冲拳等

        拗步冲拳 以右脚跟和左脚掌为轴,身体右转90度,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服直成右弓步;同时,右爪拉至左胸前,爪心朝下,左手变拳内旋前冲,拳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3一17) 十二路鹰爪拳此式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