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世家望族,千年风雅,唯一手迹︱西泠拍卖

浙江 绍兴

江南自古人才辈出,绍兴更是独得“名士之乡”的美誉。前有东晋王羲之以《兰亭序》一帖传之千古;南宋陆游与唐婉一首《钗头凤》唱尽风流;近代更是有民族脊梁之鲁迅先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故居也都紧邻于此。而除开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牛人外,绍兴之地的名门望族说来也颇为传奇。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越中鼎盛大族之——陶氏家族

关于陶氏家族的盛名和威望,曾有这样一段记载:“陶家堰陶氏宗谱里,就是科第方面少了一名状元,仕官方面少了一位宰相,其他是应有尽有。”

更有明确统计,仅明清两代,陶家堰就孕育有进士43人,举人112人,贡生83人。出过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兵部、吏部、礼部三位尚书及巡抚、御抚、国子监祭酒等大臣,知府、知县、通判、主簿等遍及全国,还出过六位大将军。按现在的话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军界,他家都有人!

这样的世家豪门,又是怎样源起的呢?说起陶氏家族的先辈,则要从大诗人陶渊明说起。唐朝末年,陶渊明后人陶岳从赣地辗转山阴,定居绍兴陶堰村,至陶氏六世,即明成化元年(1465年),村中出了第一个举人—陶性,位列当年举人第九名。7年后,又出了第一个进士—陶怿。

陶怿中进士后,陶氏族人给他在浙东运河边上竖起了石质的进士牌坊,这一举措给陶氏后人以极大鼓励。此后,陶氏以重文为特色,作为一大望族开始在绍兴崛起,并以此开启了陶氏家族以文传家的佳话。

陶氏一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官的,往往既是朝廷命官,又是著名文人或者学者,而且大多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如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陶谐,就是陶氏家族一面正直清廉的旗帜,一直为陶堰村后人所敬仰。

陶 谐 (1474-1546)

说陶谐中进士后,授工科给事中(言官的一种,虽官职只有七品,但在骂人上权力无上限)。当时,朝中刘瑾、张永等8名太监朋比为奸,结成死党,陷害忠良,人称八虎。陶谐直言上疏,要求严惩八虎,而宋武宗朱厚照听信馋言,将陶谐重责廷杖,削职为民。

陶谐回乡后,深感八虎不除,国无宁日,伤愈后,再次冒死上疏。这时,大学士刘健、谢迁及兵部主事王阳明等,亦先后揭发刘瑾等的罪行。刘瑾反诬刘健、王阳明、陶谐等53人结为党锢。陶谐遂从陶堰村被逮入京,复遭廷杖,被投入锦衣狱,后发配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后因刘瑾、张永争宠,互相倾轧,刘瑾图谋不轨的罪行被揭露,正德皇帝方如梦初醒,将刘瑾处死,蒙冤朝臣得以昭雪。嘉靖改元,陶谐官复原职,后又升任两广总督。

陶谐为官正直的品格,对陶氏后裔影响很大。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陶承学,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为官30年一直清正廉洁,凡奉送钱物,均固辞不纳,并规定越二次者严加责罚。后辞官还乡,家中遇婚丧大事常需向人借贷。屋舍兄弟同住,终身不纳妾。有人问他:“人皆欲富而恶贫,公独异,是何也?”,他回答道:“吾何异于人,特以面皮薄,手腕软……,不能贪尔”。

正是因为陶氏一族门风正气,积极进仕,以及潜于学、游于艺的内在动力,整个家族历数十代而不衰,久经动乱却尤盛。而且,陶氏一族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视,使得整个家族不断“文”化、“诗”化、“雅”化。

比如,清末就出现了陶福祥、陶邵学两位大学者。陶福祥曾任广州学海堂学长、广雅书局总校。陶邵学是光绪进士,授内阁中书,返粤后主讲肇庆星岩书院,与朱启连交往深厚,1899年朱氏病逝,陶邵学撰《朱君家传》、《朱君启连传》,并为其出版诗文集。

近代更是名贤踵继,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书法家陶浚宣、美术大师陶元庆、实业家陶荫轩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科学院学部委员陶享咸等,都是名闻寰宇的越中人杰。当代的会稽陶氏中,中科院院士陶文铨、中美关系研究专家陶文钊等等也均在族谱之中。

这些家族世代名人轶事,也都纪录在《会稽陶氏族谱》中,这一族谱目前珍藏在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自明弘治十二年至清光绪十五年,前后经五次编纂而成,成为陶氏家族历史荣光的见证。

话说如此书香门第、儒宦世家,又会有什么样的日常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次陶氏一族的家族盛会,来看看这个江南望族风雅绵延的气魄和风采吧。当然,这样的名门聚会,节目单上肯定不是K歌跳舞狼人杀,而是吟诗唱和,饮酒诗话:

陶祖龄[明]、陶崇谦(1582-1629)、陶崇文[明]、陶履中[明]等十二人 陶氏家族诗札一批 (十二帧) (图1)

陶氏家族六代内的牛人 (图2)

以上图1为陶氏家族聚会上留下的十二帧诗行,图2中文字加粗者为本作品的作者们,参加此次雅集的陶氏族人,以第四代陶祖龄为长,陶履中、陶允教等为次,陶崇谦、陶崇文等为幼。三代十二人等,在这次新春雅集上,以“自然风物”为歌咏主题,留下了数幅诗作。

此作品也是当下市场中陶氏家族唯一可见的珍贵手迹,它们即将于10月15日上拍于西泠印社绍兴拍卖现场。简单来看看其中的两首吧:

〔1〕咏 梅

罗浮古仙种,羣卉逊高格。会有霜雪姿,粲英沁肌骨。……笑傲梅花间,仙人来八百。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生命的张扬激发了诗人的雅兴。在陶氏家族的新春雅集上,崇字辈的陶崇谦一气呵成此首咏梅诗,引得众人纷纷作诗应和。陶崇谦的才华,名于少时。他自小跟随晚明“公安”派与“泰州”学派的重要成员的陶望龄学习,后考取贡生,官至运判。

〔2〕春 日

春风叶叶正吹裾,春雨微微自剪蔬。……知有花天陪丈室,愿持香饭一分余。

这首诗的落款为“弟祖龄”。陶祖龄虽为十二人中最年长的族人,但从落款可以推断,与之应和的人,应该有陶祖龄的兄长,也许是陶望龄、也许是陶舆龄,具体是谁,如今已不得而知了。但可以想见的是,当时雅集的与会族人,想必不止这十二人。

其他诗篇也放出来,感兴趣的来细品吧

此诗歌雅集,于陶氏家族而言,是一次可贵补遗。这批诗札不仅再现了明代绍兴地区的文人书法,诗歌唱和,而且罕见地以家族的面貌来呈献历史上书香门第的文化传承。当然,这其中蕴的历史、艺术与文献方面的综合价值,使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陶氏一族积极仕进,科第相望,古今相继,世代弥盛,使得族人世代所居之地——绍兴陶堰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名士之里。但这,还仅仅只是绍兴古城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绍兴的翰林文化极为深厚。据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绍兴府共考取文科进士1304名。百年后的今天,西泠印社于古城绍兴再次将其中近两百名“明清翰林学士”信札手迹雅集于此,隆重推出 “集草轩藏明清翰林学士书札专场”,数量之庞大,历年拍场罕见。

该专场不乏有出自明清之际翰林出身的达官显贵之笔,如蒋廷锡、任兰枝、吴垣、裘曰修、朱珪、高晋等;也有高中科举的“三鼎甲”手迹,如梁国治、王以衔、石韫玉、沈初、顾图河、徐干学、王文治等;更不缺传承学问的文人才子之笔墨经典,如阮元、陈奕禧、沈德潜、赵怀玉、樊增祥等。

最后温馨提示:西泠拍卖是次专场所有图录日前已于我家官网在线预展,有需求的朋友们可随时查看,如有代拍之需,拨打代拍专线400-111-8258,我们的拍卖管家,为您将宝贝直送到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