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减煤“糊涂账”:数据“注水”遭批 煤业攻坚纠结

《华夏时报》记者 刘敏 西安报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陕西连续几年声势浩大的减煤行动正遭遇尴尬:4月11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西安公布的督察情况中指出,陕西减煤工作不实,一些企业甚至上报减煤实际增加。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陕西刚刚因煤炭去产能“积极性较高、成绩突出”被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列入通报表扬的名单。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强烈反差之下,陕西减煤的一本“糊涂账”正渐渐浮出水面,而在一系列前后矛盾的数据背后则是一个资源大省在保增长、去产能和治环境之间进退纠结的苦涩现实。

减煤雄心下的“数字游戏”

2016年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煤炭去产能有关工作部署,陕西的任务为2068万吨,但陕西在确定煤炭去产能目标时主动加码,2016年7月27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在省人大常委会上表示:未来5年计划退出煤矿76个,年核减产能4706万吨。

今年2月27日,由于煤炭去产能积极性较高、成绩突出,山西、山东、河南、重庆、陕西5省市被财政部和发改委列入通报表扬的名单,陕西公布的压缩煤炭过剩产能为2934万吨,远超其他四省的1400万吨、1960万吨、2388万吨和2084万吨。

刚获表扬,陕西便马不停蹄地又推出号称“最大规模用煤削减计划” 来自陕西发改委的消息称,今年陕西将在关中地区削减1000万吨煤炭用量,以减少大气污染源。

然而话音未落,尴尬便随之而来。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陕西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2017年4月11日公布的督察结果显示,在督察过程中督察组发现,一些地方领导仍然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环境保护是软指标,在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环境保护工作显得比较被动。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陕西减煤工作不实,全省2015年300万吨减煤任务仅完成11万吨。现场督察发现,咸阳市发展改革部门认定渭河发电、大唐渭河热电、陕西华电瑶池等3家企业2014年减煤25.67万吨,但实际增加燃煤18.73万吨。2014年以来,违规新建多个火电化工及燃煤供热锅炉项目。

据了解,在2015年的河北“试点”之后,去年7月“环保钦差”中央环保督察组全面启动第一轮督察,覆盖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等8省区。去年11月,中央环保督察第二轮启动,督察组入驻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省市。4月11日,陕西省督察反馈意见首先公布。

不仅被督察组指出减煤不实,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陕西近两年自行发布的相关数据也出现前后矛盾之处。比如,陕西省发改委2017年1月23日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陕西省累计生产原煤51151.37万吨,同比减少1494.61万吨,下降2.84%;其一年前同期公布的数据称,2015年陕西省累计生产原煤50235.80万吨,同比减少1264.77万吨,下降2.46%。两相比较可见,2016年累计原煤产量要稍高于2015年,但却依然被公布为“同比下降”。

“追赶超越”与煤炭去产能

近两年来陕西上下开始以“追赶超越”为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并将其内容体现为发展总量的扩张、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创新。2016年9月5日,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毛万春,在全省党校系统秋季开学典礼上表示,陕西处于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制约陕西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并称目前的陕西最多算是刚刚跨进中等发达省份的门槛。

毛万春说,2016年上半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8208亿元,排在全国第16位;增速7.2%,排在全国第21位。可以说,陕西与“标兵”的距离越来越大,与“追兵”的距离越来越小,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要赶超“标兵”、甩掉“追兵”,形势之严峻,不容乐观。

而与此同时,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西安公布环保督察情况时则指出,2013年以来,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与保护矛盾依然突出。环保压力下陕西不得不首先从煤炭削减入手,但作为国内第三大煤产区煤炭产业又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夹在几大任务之间的煤炭企业倍感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初,作为陕西最大煤企的陕煤化集团首先提出了对渭北老区成本高、品质低,没有竞争力的矿井实施产能退出的结构调整;此后,停产、关停、缓建的力度随市场低迷而加大。在关闭18对、缓建4对矿井的基础上,陕煤化集团去年又关闭4对矿井。目前,陕煤化集团已关闭的18对矿井涉及人员4.6万人,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也成为未来不得不面对的“烫手山芋”。

在去年召开的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2016年煤炭企业财苑论坛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总会计师赵福堂指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出台后,陕煤化在榆林、彬长建设的6个煤矿项目一律被叫停施工,核准也被暂时搁置。这打乱了陕煤化集团今年年初制定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预案,给集团退出落后产能和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另外,陕煤化集团短债续发成本过高,甚或有发不出去的风险,给企业资金链周转循环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此可见,在保增长、去产能、治环境多重目标下,焦虑的陕西煤炭产业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攻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