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高 ||《难忘的岁月》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欢迎您
投稿微信:czj690430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1
难忘的岁月
作者: 和文高
七十年代初,是文革的中期,农村的土地由生产队统一管理,集体耕种,统一分配,农活有生产队长根椐个人特长而安排。
出工时队长一敲鐘,社员闻鐘声聚集在大鐘下,听队长安排今天去干什么。
说是敲鐘,根本不是鐘,而是一根三尺长的旧钢轨,因是钢质,敲起来声音响亮,挂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或沟边上,隔着山沟都能听到。
那时侯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喊的响亮,人人皆知,无论是田间地头或夜幕降临,一听说最高指示来了,都要走上街头,敲锣打鼓进行宣传。特殊的年代,特妹的事情,革命群众都适应了,习惯了,不足为奇。
如果有重要活动,学生也要停课闹革命,积极参与,扛着红旗,敲着锣鼓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去开会。
去开会生产队给每人每天补助一毛五分钱,喝碗粉汤,吃个火烧,那真叫美,巴不得天天去公社开会。
由于家庭困难,幼年辍学务农,年令太小,扶不起犁耙,扛不起锄头,对农桑事知之甚少,队长安排些技术含量低的活,往地里担茅粪,什么茅粪,其实是流在茅缸的雨水,清的映出人影。
农村的地大都在半山坡,劳动强度大,耗时耗力。每天队里规定往南坡的岭南担五担茅粪,每担二分,完成任务十分。
早上一担,黎明即起,回来时已日出东方,上午两担,紧紧张张,下午两担,松松活活,还会和男女同伴玩个小升级牌,虽然劳累,也觉着其乐无穷。
那时的地天旱少雨,地薄少肥,粮食亩产低,农民的口粮都是个大问题,日子过的紧紧吧吧,春夏粮食不接季,好多农民都是在麦收之前已无粮食,盼望着小麦早日收割。
秋收的季节,是农民最高兴的时刻,各种庄稼都已成熟,丰收在望,各种果类挂满枝头,各种蔬菜遍地皆是,农民看着将要收获的果实,望眼欲穿,收获的季节到了。
到这季节,农村就有了这种职业,“看庄稼”。
生产队在田间地头或南山半坡,在便于了望的地方,搭起一个八字型的草庵子,外面用玉米杆将三面围住,里面铺上杆草或麦桔杆,晚上派人睡里面,二人或一人,这就是看庄稼,防止晚上有人偷庄稼。
说是草庵子,其实既不挡风,也不挡雨,更挡不住寒气。秋风瑟瑟,寒冷无比。
山跟的草庵子,更是恐惧,晚上有直音的狼嚎,还有扑楞着趐膀的山鸡。
心里害怕,提个马灯,挂在庵子外为自己壮胆,微弱的灯光在山风中摇弋。
此时的心情,真是万般恐惧,身边经常放一根一米长的木棍,以防万一。说实在,若真有人来偷庄稼,也未必敢出去。
但这份苦差使,也得自己去争取,毕竟晚上一闭,早上一睁,两分就到手里,总比担一担茅粪翻山越岭要划算的多。
逝去的流年,难忘的岁月,没经过寒冬,不知太阳的温暖,没经过那些年代,就不知道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那些年的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列宁曾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判”。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祖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和文高,生于五零后,河南省偃师市参驾店人。
中共党员,曾任偃师县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偃师县轻工鞋厂厂长。
现为洛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偃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作家协会古風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夏诗归客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杜甫诗社理事。爱好文学、散文、诗歌、古诗词。用文字记录过往,用文章续写友谊。作品多见于各网络平台,报刊杂志。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版权归 华夏思归客所有
主编:思归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请您与我一起欣赏古诗一首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