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腊八

在民国改元之前,我国大多数朝代都是以春节为一年之始,新旧交替的这个月称为腊月,腊有祭的意思,一般都是在岁末祭祖先,所以十二月又被称为腊月。
祭祖先的日子被称为腊日,腊日的称谓各朝不同,在夏朝称嘉平,殷朝称清祀,周朝称大腊,汉朝开始称为腊日。历代对祭祖的日期也不确定,有以冬至后三戌为腊日的,《玉烛宝典》中有“汉以戌,魏以辰,晋以丑,唐初以寅,蜡百神,卯日祭灶,辰日腊享宗庙”,这里提到的蜡,是款待的意思,也就是说唐朝初年,是冬至后第三个寅日开始各种祭祀,寅日摆上供品祭百神,卯日祭灶神,辰日用打猎获得的兽祭祖先。
通常腊日在冬天,天地闭塞,体热外寒,极易患病,《荆楚岁时》上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松峰说疫》中有“腊日晚上,让人拿椒卧井旁,不能说话,把椒放到井内,可除瘟疫”,还有用桃枝画虎的。
腊八源于佛教,据说佛初成道在十二月初八日的莲池,故人们在此日浴佛像,以示纪念,《东京梦华录》载:“初八日诸寺作灌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京人亦以果子杂料煮粥食”,由此而见此为腊八和腊八粥的由来。

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各寺庙会都会举行隆重的浴佛会,顶礼膜拜,僧人会用化缘来的七种杂粮,即乳蕈、胡桃、松子、柿子、栗子、百合和豆子熬腊粥敬佛,称七宝五味粥,因其是腊八这一天,所以也称腊八粥。在六朝时粥为斋供,撤下来馈赠信徒们,七宝粥还有个“佛粥”的别称。

每年刚进腊月,市面上卖腊八米的就多了,米的种类很多,喝粥似乎是用来形容穷人的吃饭,而腊八这天,却是不论穷人还是富人,一律喝粥,所以腊八又是一个富人施舍穷人的日子。从皇宫到民间,腊八这天都是粥成了主要食物。
清朝皇室对腊八也是很重视的,宫中的腊八粥由御膳房于前一日熬制,米类多至数十种,粥果一项,也极讲究,如荔枝、青梅、桂圆、瓜条等应有尽有。糖则染成各色,粥果放粥上,糖厚逾寸,陈列形式一般都是狮子、龙凤等形状,工艺绝伦,盛粥的都是特制的器皿,赏赐王公大臣的则是雍和宫所制,派内侍去送。
讲究的腊八粥是以粥米和粥果组成的,粥米一般是江米、黄米、红米、小米、大麦米,红高粱米、白高粱米、白米、粳米、各种芸豆、各种小豆、江豆等等。粥果一般是菱角米、莲子、核桃仁,荔枝、栗子、青红丝、青梅、小枣、瓜子仁、花生仁、葡萄干等等。
煮粥在过去也是很讲究的,因为晨起要供佛,一般都是提前做好准备,材料多,有的会提前一两日就浸泡好以免误时。人们从初七开始熬煮,一般都在五更前熬好,最迟不过日出。用文火将锅内水烧开,先将不易烂的熬的差不多时再将其他的米依次放入,熬烂后再放果料,喝时佐以红糖白糖和芝麻。大户人家煮粥的锅有十余个,小户人家也差不多2、3个,是因为要供佛、自食与送人的缘故。

腊八粥的熬煮一般都是日以继夜,通宵达旦才熬成,以备腊八黎明时馈赠亲友,因为初七彻夜熬,与除夕守岁相似,故腊八别名也称为小过年。

馈赠亲友的腊八粥,除粥面覆盖白糖外,更于糖上以果料缀成各种成语,如“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等名目繁多的吉祥话。
那时候天还没亮,家家户户的小孩们就欢呼着“缘儿...缘儿”的,从自家跑出来,边跑边呼喊着,此起彼伏,欢声雷动,这是天津独有的风俗。腊八的清晨,各家的儿童,相互持碗到别家去索要腊八粥,谓之“结缘”,故而口喊“缘儿”,日出后停止,用瓦缶盛粥分赠亲友,到三十年代末这种风俗就消失了。
腊八这一天,但凡有点能力的人家,就会熬许多腊八粥,天还没亮,就会把煮好的腊八粥放在门外,主人和仆人站在门外嚷嚷着“缘啦,缘啦”,一般的贫民会应声而来,你争我抢地分食腊八粥,然后各处来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分食腊八粥,没钱的人也会煮一锅豆施舍,也算是一个结缘吧。
腊八不只是喝粥,还要拿醋泡蒜,泡上三周食用,称为腊八醋,据说吃醋泡的腊八蒜可以防瘟气。

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出门冻煞,也有说冻死寒鸦或冻死俩仨的,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说这两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那时候衣不遮体的穷苦人多,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也没有更多的污染,所以季节分明,冬天比现在要冷许多,路有冻死骨也是不足为怪的。所以梨园界在入冬以后,各种赈灾的义务戏也就多了。

梨园界一向很注重应节戏,但是我没有找到相应的腊八应节戏,各年的腊八都是很正常的演戏,最多有个反串之类的。看看二十年代腊八当天的广告,热闹是真热闹
这两张广告分别是1924年1月13日(左)和1926年1月21日(右)报纸上刊登的演出广告,琳琅满目的剧目,为腊八增添色不少。
有意思的是1927年当年就遇到两个腊八,这是非常罕见的,丙寅年腊八在1月11日(上图),丁卯年腊八是12月31日(下图),这两天的演出广告是:
看看这精彩的节目,真是垂涎欲滴的感觉了。
腊月正是梨园界最忙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梨园子弟们还抽出时间参加赈济贫民义务戏的演出,这是1938年的腊八,筱翠花、尚小云、孟小冬、徐润生等联合演出赈灾戏的广告。

再看看1942年腊八时北京的演出广告,非常丰富,既有科班的演出,也有赈灾戏,合作戏,反串戏等等,也是丰富多彩,当时京城的三大科班,也在争先恐后的演出。

腊八标志着这一年即将结束,也预示着迎接新年的大扫除即将开始,这个时候家家开始陆续地清理着房间,准备着年货,迎接着新年。

腊八不是最忙碌的时候,人们过年忙碌是从腊月二十三才算开始,那时候是数着天过。请您继续关注下一期:祭灶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元旦

(0)

相关推荐

  • 郑学富:典籍中的“腊八”

    ​腊八起源于上古时代,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 ...

  • 腊八粥|星霜陡觉岁华晚,时序只伤今古情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華傳統節日詩話17:腊日 文|李全修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节日腊日,俗称腊八节. 了解腊日或腊八节,首先要弄清楚 ...

  • 品味诗书中的腊八节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说文>也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

  • 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野胡戏”又是什么戏?说说腊月里的传统风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上,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腊月初八就是俗称的腊八节.当人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也就意味着又要开始热热闹闹地过年啦. 为什么十二 ...

  • 你知道“腊八粥”的由来吗

    为何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据说是沿用了佛教的风俗,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所以各寺院要用谷米和果实煮粥供佛.这种粥名叫"五味粥"或"七宝粥&q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祀神

    每年阴历的三月十八日,是戏曲界恭祝祖师爷的日子,各戏园子歇工祭神.梨园行所供的祖师爷,一般被称为老郎神,究竟老郎神是谁?有说是优孟,有说是唐明皇,也有说是二郎神,还有说是唐莊宗,即使梨园界的前辈们,也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蟠桃会

    在写这篇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这是评剧名家马泰在<红色联络站>中的一段唱:三月三里来三月三 一曲评剧<红色联络站>的选段听完之后,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三月三. 1 先说这段唱,描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寒食清明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端午

    时光荏苒,转瞬又到了端阳节.北平旧俗最重视年节,被看做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正月.五月.八月三节最为注重.人们都会放假休息,市面也很繁华. 五月节称为端阳节,这个节的名字很多,据<荆楚岁时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祭关圣

    阴历五月十一是关圣帝君圣诞,北京正阳门外关帝庙,由各界善士,在五月十一就开始庆祝,这种祭祀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清初为五月十一.十二两日,除民间庆祝外,各公署也会庆祝,这天各公署会放假一天,禁止梨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龙抬头

    灯节之后的习俗就是"雍和宫打鬼". 打鬼为蒙古旧俗,所以只有京都的喇嘛庙有,一般是正月二十三演鬼,二十四.二十五正式打鬼,当时北京有黄寺.黑寺和雍和宫三座喇嘛寺,也只有雍和宫是正月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闹花灯

    上元节为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不仅民间重视,就是梨园行也是相当重视的,清时,各茶馆为应节,于节前就已经约请好五城子弟票友来场消遣皮黄大鼓,所唱之曲也是多偏重于元宵节. 而各戏院也是争演应节戏,一般戏班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上元节

    上元节又称灯节,也称元宵节,还叫元夕节,其意味正月十五为新年以来第一个月圆,故称元宵,所以都很重视.元宵节始于何时,没有明文记载,但<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 ...

  • 【独家】节令风俗应节戏 开台

    旧时戏班新年前封箱封台,然后就都回家过年了,戏班恢复演戏一般是正月初一,演出之前要先开台,开台也有一定的规矩程式的.       最早的开台前,按旧例还有净台,并唱净台咒"罗里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