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一地理大联考50题
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拍望远镜将在2018年发射。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按天体的运动特征,该望远镜类似于( B )
A.卫星
B.行星
C.恒星
D.星云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该望远镜必须绕太阳公转,且与地球公转角速度相同,由此可知,该望远镜类似于行星,B正确。卫星是围绕行星公转的天体,该望远镜不围绕地球公转,因此不是卫星,A错。恒星自己发光,会吸引行星环绕它公转,星云为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因此该望远镜不可类型于恒星和星云,排除C、D。
2.有关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天空呈现蔚蓝色
B.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
C.常发生极光现象
D.太阳辐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
解析:望远镜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距离,且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该处几乎为真空,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因此看到周围的天空为黑色,A错误。磁暴是由于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而引起的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而望远镜所在位置没有大气,也没有电离层,不会发生磁暴现象,B错误。极光是由于太阳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而形成,该处没有大气,不会发生极光现象,C错误。由于该处距离太阳比日地距离远,因此该位置的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地球上的太阳常数,D正确。
2.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C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据材料可知,“水世界”类地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太阳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说明“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故C项正确。
4.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B )
A.上面没有水
B.距离恒星太近
C.温度太低
D.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据材料可知,水世界表面的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故B项正确。
5.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B )①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③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 ④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故B项正确。
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利用等值线的分布,计算四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①地的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夏季日照时数900---1000;故①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200—300;②地的夏季日照时数800,冬季的日照时数600—700,计算得时数差100---200;③地的冬季日照时数为600,夏季日照时数为700—800,计算时数差为100—200;④地的时数差为100。所以选A。
7.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解析:由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则日照时数长,而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的昼短,则日照时数短。所以选C。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B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建太阳能发电站的地方:一冬夏两季的日照时数都较长,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②地冬夏两季的日照时数都较长,且离大城市近,所以选B。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到15张类似“蘑菇”的照片,下图为“火星‘蘑 菇’照片”,下表为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科学界大多认为图中白色球状物不是火星土壤生长出的“蘑菇”,其主要依据是火星( C )
A.无大气层
B.表面光照太强
C.无液态水
D.表面温度太高
解析:A. 据科学家探索研究,火星有稀薄大气层,A不对。
B. 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光照太强描述不对,B不对。
C. 据科学家研究,火星上无液态水存在,因此不会有蘑菇,C正确。
D. 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应该比地球低,D不对。
故选C。
10.易对地球上接收火星“蘑菇”照片信号产生干扰的是( A )
A.太阳活动
B.火山活动
C.太阳辐射
D.臭氧层空洞
解析:A. 太阳活动释放出的强烈射电或者带电粒子会干扰信号传输,A正确。
B. 火山活动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不会干扰宇宙空间信号的传输,B不对。
C.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不会干扰信号传播,C不对。
D. 臭氧层空洞指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不会干扰信号传播,D不对。
故选A。
读世界某区域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Q地年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 C )
A.地面状况
B.洋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解析:据图中区域轮廓可知Q地为非洲撒哈拉沙漠,年日照时数最多,主要因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故选C。
12.P、Q两地相比可知( B )
A.Q地的年日照时数比P地少
B.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Q地多
C.日照时数决定太阳辐射总量
D.P、Q两地的热量条件相当
解析:根据海陆轮廓,P是青藏高原区。结合图示等值线数值,P、Q两地相比,Q地的年日照时数比P地多,A错。读图可知,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大于85小于90,Q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大于80小于85,故P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Q地多,B对。日照时数影响太阳辐射总量,C错。P、Q两地的热量条件差异大,D错。故选B。
当地时间2018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夜间发生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C )
A.岩石圈
B.地壳
C.软流层
D.地核
解析: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该火山将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C对。其它部分不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A、B、D错。故选C。
14.阿贡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多日弥漫于空中,会导该地区( A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
C.白天气温明显升高
D.昼夜温差增大
解析:阿贡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多日弥漫于空中,火山灰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故会导该地区大气反射作用增强,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气温下降,夜晚降温慢,昼夜温差减小。故选A。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形成图中地貌的外力作用为( C )
A.流水搬运
B.海浪侵蚀
C.流水堆积
D.洋流搬运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图中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为流水堆积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下列地貌中与该地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B )
A.长江三峡
B.江汉平原
C.渭河谷地
D.喀斯特地貌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的成因。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江汉平原是冲积平原,渭河谷地是断层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该地区聚落( D )
A.分布在广阔的冲积扇平原
B.呈点状分散分布
C.蜿蜒分布于山前
D.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河口三角洲地区聚落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积扇地区分布在广阔的冲积扇平原,沙漠地区居民点分布在绿洲地区,呈点状分散分布;山区聚落蜿蜒分布于山前,综上分析,该区域地形为河口三角洲,聚落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8.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D )
①
②
③
D.④
解析:夏季晴天的中午,池塘升温慢,故温度较周围陆地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池塘吹向周围陆地,结合地转偏向力(当地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为向右偏)可知,图中④地吹东北风。故D选项正确。
19.夏天的夜里,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B )
A.
B.
C.
D.
解析:池塘与周围陆地形成局地热力环流,夜晚池塘降温慢于周围陆地,故气温高于周围陆地,池塘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等压面规律是“高凸低凹)”;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池塘,故近地面陆地气压高,等压面上凸。据此即可确定:陆地处气压高,等压面上凸,池塘处气压低,等压面下凹,且风从陆地吹向池塘,故B选项正确。
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20.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区的气压带、风带是( B )
A.盛行西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区的气压带、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对。盛行西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地区湿润多雨,A、C、D错。
21.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 C )
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B.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
C.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
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解析: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的原因是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A可能。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B可能。长袍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C不可能。有利于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D可能。故选C。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图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某地各节气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前一节气多年平均降水量差值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该地降水量最大的节气是( D )
A.谷雨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解析:图中显示,从立春开始,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与前一节气降水量差值为正值,降水量逐渐增多,但增量不大,谷雨降水量也不大,排除A。图中显示,夏至之前降水量增量较大,但夏至以后与前一节气降水差值仍然为正值,说明后面节气降水量更大,排除B。小暑之后的大暑的与前一节气降水差值为正值,说明小暑不是降水最大的节气,排除C。图中显示,立夏之后,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与前一节气降水量差值为正值,说明降水量逐渐增多,总增量较大,说明大暑的降水量较大,且大暑过后的立秋,与前一节气降水量差值为负值,立秋的降水量比大暑小,因此大暑的降水量最大,D符合题意。
23.导致立秋到白露之间降水量差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蒙古高压南移控制
C.夏季风势力逐渐减弱
D.受准静止锋影响
解析:立秋到白露之间与前一节气降水量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一直减少。黄河中下游地区纬度较高,副热带高气压很难控制该地,排除A。立秋在8月初,白露为9月初,此时蒙古高压还未形成,排除B。8~9月,夏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锋面雨带南移,黄河下游地区降水减少,选项C符合题意。如果受准静止锋影响,黄河下游地区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降水应增多,排除D。
下图所示地区冻土广布,冻土主要有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 季节性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假设图中的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符合甲地在未来30小时内天气变化特点的是( D )
A.气压升高,气温下降
B.气压降低,风力减弱
C.风力增强,天气转阴
D.风力增强,气温上升
解析:高压脊东移,根据经度差、所处纬度、速度、时间等信息推测脊线东移后甲地的位置。等压线变得密集,风力增强,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气温会上升,天气晴朗,气压降低。故选D。
25.影响图中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C )
A.海陆因素、洋流因素
B.海陆因素、纬度因素
C.纬度因素、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地形因素
解析:图中季节性冻土等日数线走向分两段描述:东段大体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的影响大;依经纬度位置,西部是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西段走向大体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是受地形影响。故选C。
26.冻土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图示地区树木多扎根较深且高大挺拔
B.图示地区河流迂回曲折,易形成不对称河谷
C.图示地区气候主要具有冷干特点
D.图示地区地表水易下渗,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淋失严重
解析:图示地区树木多扎根深切高大挺拔,与冻土无关,A错;图示地区气候主要具有冷湿的特点,C错;图示地区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气温低,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淋失少,D错;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西部地区,河流迂回曲折,易形成不对称河谷,B对。故选B。
下图为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此时( D )
A.甲、丙两地多阴雨天气
B.乙地气温高于甲地
C.丙、丁两地气流下沉
D.丁地风力大于乙地
解析:根据图例,图示为慢行冷锋,冷锋降水在锋后,此时,甲、丙两地位于锋前,多晴朗天气,A错。乙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于甲地,B错。丙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流上升,C错。丁地位于峡谷处,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于乙地,D对。故选D。
28.甲地当前的风向可能为( D )①东北风 ②西北风 ③东南风 ④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根据锋面符号,冷锋向北移,位于南半球。结合锋面气旋特点,该冷锋位于锋面气旋的左侧,风吹向低压中心,甲地当前的风向是偏西风,可能为西北风、西南风,②④对。不可能是偏东风,①③错。D对,A、B、C错。故选D。
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基流系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系数与气温和地形的关联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9.该河流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D )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流系数随温度升高和高程升高而增大,表明该地区的河流主要水源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应处于我国降水较少,山地较多的西北地区D正确。东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都位于我国季风区,河流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ABC错误。故选D。
30.有关该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河网稠密,径流量大
B.为季节性河流
C.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
D.河流含沙量大,多为外流河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很少,河流主要水源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因此一年中温度较低的冬季,河流往往出现断流,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B正确。故选B。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1.雨水花园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C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雨水花园是用于汇聚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因此首先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故选C。
32.图中暗管的作用是( B )
A.及时吸收下渗的雨水
B.及时排出下渗的雨水
C.收集可利用的地下水
D.加速地下水的净化
解析:图中暗管位于排水砂砾层,暗管和排水砂砾层功能相似,均为及时排出下渗的雨水,故B项正确。而暗管并不能减缓或阻止雨水下渗,也不能加速地下水的净化,经表层种植土壤简单过滤的雨水并不是可利用的地下水,故ACD项错误。故选B。
33.下列城市最适宜大面积发展雨水花园的是( B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杭州
D.拉萨
解析:雨水花园适宜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的地区发展,一方面排洪,另一方面及时收集雨水,以应对缺水季节水量不足。选项中的四个城市只有北京符合,故选B。乌鲁木齐终年降水少,不适宜建雨水花园;杭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缺水现象没有北京严重;拉萨降水较少,不适宜建雨水花园,故ACD错。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4.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C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含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新生代岩层没有断裂,含恐龙化石的中生代及以前的沉积岩地层都发生了断裂,说明断层最可能发生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ABD错,故本题选C。
35.下列关于岩层和岩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岩石由变质作用形成
B.乙形成前该地地壳抬升
C.丙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岩层由内力作用形成
解析:读图可知,甲处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A错;丙处岩石由于岩浆侵入时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属于内力作用形成,C错;丁岩层属于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D错;乙丁岩层之间有一个侵蚀面存在,说明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运动,B对,故本题选B。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下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年来,云冈石窟风化严重,岩石呈板状剥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当地岩石( A )
A.形成于地球表层
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经历高温高压作用
D.由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读图材料可知,云冈石窟是建在砂岩石壁上,砂岩为沉积岩,形成与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A正确。
37.导致云冈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是( D )
A.植物
B.地震
C.风
D.水
解析:风化是云冈石窟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之一,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是造成石窟岩体风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循环冻融条件下岩体更易风化,D正确。
下图为某地气候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8.该地的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C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根据图例读图可知此地月雨量小,好几个月是0,蒸发量大,月均温大约20℃,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C对;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降水量都比较大,ABD错。故选C。
39.影响该地月均温的因素不包括( B )
A.纬度位置
B.月可能蒸发量
C.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D.月雨量
解析:纬度位置高低直接影响月均温,A对;月可能蒸发量对气温影响小,B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太阳高度,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C对;月雨量与云量有关,影响到过地面的太阳辐射量,D对。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0.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B )
A.5°N
B.25°N
C.35°N
D.45°N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应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大多位于35°N以南地区,B正确。
41.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C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所以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高于北坡,C正确。南北两坡,海拔高度变化一致,水分状况和土壤对同一自然带在南北两坡的分布影响不大,所以选C。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下列各题。42.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C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A错误;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选C项。
43.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B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发育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意识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问题。
44.有关该地区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B )
A.①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速度比②时快
B.③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C.④时当地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D.⑤时青少年人口比例较大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主要看斜率。②时的斜率大于①位置,①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速度比②时慢。A错误;③时人口增长率为0。说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B正确;④时期人口迁移率大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说明该地人口数量为增加的状况,人口数量不是最小值,C错误;⑤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说明人口出生率较低,青少年人口比例较小,D错误。答案选B项。
45.④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A.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
B.为了减缓老龄化现象
C.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
D.留守儿童问题使父母返乡务工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④时期人口出生率为负值,说明该地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进而说明,该地经济发达,劳动力短缺,需要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导致该地就业机会减少,人口迁入减少,答案选A项。BCD错误。
读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外流入人口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每100名女性对应男性数量)情况折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6.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A )
A.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B.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性别比不平衡加剧
解析:图中折线表示省外流入人口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情况。读图可知,2016年除80~99岁年龄段外,其他年龄段性别比均大于100,说明男性多于女性,因此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人口仍占多数,A正确;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B错误;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增加的趋势,C错误;相较于2000年,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更接近100,说明性别比趋向平衡,D错误。
47.与2000年相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影响因素可能包括( B )
①行业需求 ②二孩政策 ③交通运输 ④工程建设 ⑤家庭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与2000年相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家庭需要、行业需求和二孩政策;从事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的劳动力以男性为主,所以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故选B。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为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8.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 ( C )
A.总人数已超过了3亿
B.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地务工人数
C.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D.月人均收入超过4 000元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超过了2.75亿,其中外出农民工的数量接近1.7亿,由此可计算出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2015年我国农民工的人均月收入超过了3 000元。
49.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陆 ( D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
D.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解析:我国内陆各类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内陆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提高,因而使得大量原来外出的农民工选择就近务工。
50.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 A )
A.劳动力市场供需
B.能源价格的波动
C.劳动力年龄结构
D.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当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农民工的收入就可能降低;当劳动力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农民工的收入就会增加;因而劳动力市场供需是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考试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