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妈真的不一样

女儿爱吃苹果,可她从来不让我给她拿苹果。假如她妈妈没有空的时候,她甚至宁愿不吃苹果,也不愿意让我给她拿。

女儿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妈妈开始用勺子给她刮苹果泥;女儿长牙后,妈妈把苹果切成很小的块,确保女儿能顺利地咀嚼;直到现在,妈妈拿苹果时,还是喜欢将苹果切成她便于吃的小块,即使有时候不切苹果了,在洗完苹果之后,妈妈还是要用刀将苹果两边不易洗净的地方用刀子剜掉。

我给女儿拿苹果,一般是用“水果净”将水果洗干净递给她,有时候,水果表面因为水没有擦干净,一路还滴答着水。估计这是女儿不愿意让我给她拿苹果的原因。

她妈妈不擅长做饭,但是,女儿的早餐,一直是妈妈提供,因为她妈妈愿意按照汉堡的样子给她煎牛排、烤面包,而我一直讨厌这样西化的早餐。我也不敢说会做女儿爱吃的中式早餐,她妈妈会给她用手抓饼夹熟驴肉,说这叫“驴肉火烧”。看着这个不伦不类的“火烧”,我不知道如何置评,可女儿就是吃得津津有味。

以上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估计我不再细说,读者也应该从我的举例中看出,爹和妈的区别。

我老家有句俗语叫“宁死当官的老子,不死要饭的娘。”

这句话听着有些恶毒,但是,它说出一个道理,就是爹娘待孩子是不一样的。当年,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很多父母很年轻就走了。父亲先走的,母亲不是迫于生计,大多是带着孩子熬日子,最后都将孩子抚养成人。假如母亲先走,大多数男人都会续弦,在后妈生了孩子之后,跟着爹的孩子,大多会经历苦不堪言的日子。

两害相权取其轻,假如父母双方必须走一个,按照农村人的经验标准,他们认为,父亲走了,孩子跟着母亲会少受些罪;假如母亲走了,由父亲带着孩子成长,孩子要受很多苦。乡人的道理,大多来自实践,过去的现实大多证明,爹和娘带孩子,结果是不一样的。

爹和娘对待孩子方面,差距确实很大。这样的大,首先基于天然的因素,从胚胎开始,母亲跟子女就是血脉相连的,经历十月怀胎的孕育之难,即使后来母子分开,母亲跟孩子的心始终是粘连在一起。而父亲就不一样了,他与孩子无论形式还是实质,他与孩子都是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父亲对于孩子,大多是从责任开始,慢慢地产生了爱。

在父亲的身上,责任比爱似乎更突出一些。这样的责任是基于血缘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叫《后天》。孩子在另外一个城市遭遇到了灾难,孩子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跟孩子说,你安静地待在那儿,我会去救你。放下电话,父亲就果断地向孩子的方向进发,虽然途中经历了重重险阻,甚至要危及生命,但是,父亲是那么的果敢,只为尽早赶到孩子的身边。

电影是编的,可在生活中,父亲一直也是这样扮演角色。比如女儿在郊区上学,每周五晚上,为了确保孩子能安全回家,父亲不顾周末的堵车及一天的疲劳,在车辆的洪流中左奔右突,目的是尽早赶到女儿身边。爸爸会笑着对女儿说,世界上,估计只有爸爸这个男人愿意承担这个艰难的决定,且义无反顾,不知道女儿是否理解了父亲的心思。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无疑是母爱。

其实,父爱也是同样伟大的。只是,父爱不像母爱那么直接、显性和细腻。父爱大多是深沉的或者是隐讳的,是内在的,是不张扬的。相对于母爱的时时处处存在,而父爱通常是不经意的存在,在子女需要它时,它一定存在。父爱像空气,你一直感知不到空气的存在,但是,少了父爱,人就难以生存。

父爱就像一座山,在你不触及的时候,你是你,山是山。可一旦开始攀爬,你就知道山的高大、伟岸、挺拔,需要子女一辈子去感知。

爹和妈真的不一样,不信,你就用心去感知吧。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