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闭嘴后,亲子关系好转,却苦恼孩子没有改变

欢  迎  到  微  博 

 @  壹  心  大  哥 

 一 起 评 论 互 动 

有位妈妈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她说自从练习闭嘴后,亲子关系好多了,但是看到孩子还在玩手机,不愿写作业,当下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是一个常见的父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今天我来讲讲自己的看法与体验。

▊ 行为改了心如故

这位妈妈觉得很困惑、很苦恼,其实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老师啊,我都已经改变了,可是孩子没有改变,请你教我如何帮助孩子早日变好。”
我一般都会回答:“孩子没有坏,不用改变,要改变的还是你自己。”
很多家长始终不明白我这个回应,有时还会误解我在故作高深,敷衍了事。
那么,为什么要改变的仍旧还是困惑中的父母呢?
因为,真正的改变是从心智模式切入的,将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放下,回到当下时刻,看清楚跟自己的关系。

所以,我们才能时刻看见自己内心的盲点,突破惯性的束缚,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这三个方面有所提升。
显而易见,朋友圈留言的这位妈妈仅是为了避免亲子关系疏离加深,或是为了孩子早日放下手机养成自律的目的,她只在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做了调整而已。
其实,这位妈妈的心智模式并没有调整。这样的改变“陷阱”很多家长都容易掉进,我称之为——行为改了心如故

▊ 从“为什么”到“是什么”

很多人仅知道要理性解决问题,要靠大脑思维逻辑,却不知道“人不是理性动物,而是被情感控制着的。”
我们完全忽略了理性的底层基础是自己的心灵,理性逻辑要正常发挥,它得有一个正常稳定的基础。
这就相当于植物要生长,它得有土壤一样;这就相当于大楼要盖得高,它得有坚固的地基。
如果,你没有及时感知到心灵中的情感、渴望,你就会一直陷入到大脑思维意识的高速运转中,这又叫作“思维反刍”或“被小我绑架”。
那么,当你面对孩子的“叛逆”(不符合大人的标准)行为,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紧张。
而身与心处在一个生灭状态,你和外部世界处在一个二元对立状态之中。
当二元对立状态愈来愈强烈,“小我”就告诉你现在“应该”痛苦,这个痛苦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难受,或者是生气,但不会是心灵中真正的情感。
自然,你的大脑思维意识就会冒出,类似“我都已经改变了,为什么孩子还没有改变”这样的念头。
稍不留神,“为什么”这样的念头泛滥不止,就如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
所以,我经常说,很多叛逆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生命状态大都处在自以为是的“无明”之中。
那么,怎么摆脱大脑思维模式(小我)对自己的控制呢?
实际上,一个最简单的入手方法,就是要将我们一直问“为什么”转过来问“是什么”。
这样,我们就能带着觉知及时切入心智模式,将大脑思维模式从“自动模式”转到“手动模式”,就能够渐渐地活在当下。

▊ 看见真正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带着觉知来分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当我们暂且对这位妈妈言语内容不当真,只要轻轻地问自己:“是这样的吗?”,停顿一会让大脑清空后,带着觉察向内看时,我们会发现:
这位妈妈有一个思维方式就是——
妈妈想要为孩子的行为改变(放下手机、自律学习)负责,理由是妈妈已经在改变了,孩子应该感恩才对。
这是常见的父母幻想通过“学习成长”要为孩子负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又会导致想去说教、忠告、提醒等等“控制”孩子的想法。
可是,这种“控制”孩子想法一旦落实,就变为了行为方式与语言方式,控制的背后就是想要为孩子的行为改变负责。
这里,还有一个父母扮演角色与职能混淆,导致“所有物幻觉”的问题,这位妈妈认为孩子是她的,所以她要为孩子负责。
其实,没有任何人是你的所有物,你也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
所以,我经常说,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以要放下这个幻觉,摆正自己身为母亲的位置。
母亲的位置是什么?其实就是母亲的职能——
在家庭中能对子女,以及对父亲能够进行情感支撑的心理能力。
如果,你执意去对孩子负责,会造成两种情况,一是抗拒,二是依赖,这都不利于自己和孩子的成长。
那么,通过这件事情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或者对自己有什么正面意义呢?
我认为,这件事情给到这位妈妈的启示就是:
看见自己的痛苦之身,放下自己总想为别人负责的这个信念。

学会爱自己,勇敢接纳自己,给自己自由,也给别人爱与自由。
当然,为人父母,我们肯定不是说什么都不管,我们还是需要适时引导孩子的,还是要爱孩子的,但是爱不代表说要为他负责,要控制他。
用自由的爱去引导孩子为他自己的生命、学习、健康负责。
这个才是作为父母要做的事情。

▊ 最后的话

中亚苏菲派有个谚语说:头脑是一个好仆人,但是头脑也是一个烂主人。
当头脑做主人的时候,就会使我们成为习性和成见的奴隶;但是当头脑只是作为仆人,而心灵做生命的主人时候,头脑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助手。
所以,并不是不需要知识,也并不是不需要大脑中的思维逻辑。
我们真正改变以后,生命就会处在觉醒状态,我们的身和心运作模式都会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我们看一切都只是看万事万物呈现的样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从我想,TA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