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民国老作文看“分析性写作”



从一篇民国老作文看“分析性写作”

这篇作文是阐释经义的,谈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的认识。这种题目和现在的“谈看法”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相似之处。这篇文章的阐释角度值得我们借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非易。为师之难,一事而数人异疑,一理而数说异同,统于师决之。师之任固非易也!

从题目中的“为师”二字入手。从做好老师不容易起笔,宕开一笔,后文有强力拉回到主题上来,避免直白,也显示了思维技巧的高明。这是善于旁敲侧击。

师之任既非易,欲膺绛帐之尊,苟非平日时习旧闻,更有新得,可以泛应无穷,则通于学所及,而不能通于学所不及,将何以膺师长之任?使后生小子共荷栽培,而师道可无愧邪?

承接上文,怎样才能做好老师?要“温故而知新”方可泛应无穷,无愧于师道。此段简要论述。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夫子言此,盖为记问之学,欲为人师者,痛下针砭也。请试就其义而释之。

扣题,探求孔子的原意并指出下文行文方向。

夫“温”者何?寻释也。“故”者何?旧所闻也。“新”者何,今所得也。师之必在“温故知新”者何?言必泛应无穷,然后可为。不如是,则不可有为也。

先释词义,这是展开论述的基础。

吾尝推其故而得之矣:学问之道甚深,今日之束发潜修,即为他日之训蒙启迪,计虽然为学之道非必厌故而喜新也。新在于故之中,知即寓于温之内。畴昔执经问难,我所得之旧闻,诚取而寻释之,时习之,不等怠荒之士,见异思迁;亦不等躐等之徒,得半辄止。则旧闻既温,新机日开,由疑而悟,由浅而深,触类旁通之余,数十年之疑虑可以析之崇朝,一理之贯通可以洞悉万事。

再论关系,“新”在“故”中,“知”在“温”中。将“温故知新”的道理阐释清楚了。

日有所温,月有所知,知既无限,则如晨钟之撞,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大鸣,肆应不穷,一出而任。函丈之尊,后生小子理之未知者,必能为闻其知。感之未解者,必能为解其惑,胜任裕如。固不至如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回到整体。“温故而知新”就能胜任为师的职责。

世有所学未深,遽欲为人师者,闻夫子之言,当知所勉也夫!

重申观点的重要性。

短短一篇文字,紧紧扣住主题展开,话题集中,思路流畅,剖析透彻,结构完整。实属佳作。

撮其要:入微可以见机。为了将道理阐释清楚,作者从“为师”、“温”“故”“新”等词语入手,深入挖掘内涵,见常人之所未见,出新之法,盖在于此。

练习: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进行课题研究,写出了一系列研究报告,被网友指为“拔苗助长”。你怎么看?

能不能从 “拔苗助长”这个词语入手,细致入微的分析联系一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