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欠缺的,就是那一种自觉性》

前言声明:本文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教育,我认为,需要一颗善于思考的心。

所以,我常常感觉“教,然后知困”。这所谓的“困”,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开学第9周,我开始感受到了课堂纪律的压力。个别学生开始目无纪律地“说话”,甚至明目张胆地“睡觉”。作为科任老师,严抓课堂纪律的同时,又要考虑安排好教学进度,困难重重。

当科任老师,并不容易。并不像有的领导说的,几节课那样轻松的。

从第一次的摸底考试来看,一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放弃了英语学科。怎样利用班里的优秀生带动这些后进生?怎样给这些后进生辅差呢?这些都是要绞尽脑汁的。

如果真的像学校标语写的那样: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我们的德育处是否也应该分担责任,不定期地系统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很可惜,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上报材料的填写,比如“临界生填报表”等等。

我想,教育,应该是一种自觉性的活动。一个学生纪律差,学习差,作为老师,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去关心他,帮助他,这是一种责任。

但是,现在,好像只要你把一张表填写得“天花乱坠”,即可。

就像今天,有一位领导,走进办公室,说要了解某位学生,并派人进行“心理辅导”。

我大吃一惊了解到,原来上面要求有心理辅导的材料档案,所以才“临时抱佛脚”,要联系这位学生,然后记录,交表。

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吗?

我们开始掉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里了吗?

纵观教育,一次次的改革创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均衡教育”,再到“公平教育”,如果没有自觉的行动,靠那一两张形式意义上的表格,谈何而成?

记得第一年在农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不用领导发话,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去家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家庭情况,协同教育。

现在呢?家访都要记录拍照了。我们的师德师风陨落了吗?

现在,轰轰烈烈的“双减”政策,真正的落实与表格之间的“暗战”,又开始“暗流汹涌”了。

“双减”效果并未突显,听说又要开始一个“双增”了。

“双增”,简单地说,主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但愿又不是拍照的结局。

所以,教育,并不缺欠各种创新,欠缺的,已经是那一种彰显个人价值的自觉性。

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觉的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也许,我们应该去探讨探讨一下这个最高尚的东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