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学》才知道:“无所不用其极”原来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成语,一般都喜欢用在有贬义的地方,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什么坏事都有可能做出来。比如说《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对待尤二姐时就说:“尤二姐进入贾府后,凤姐调唆丫头虐待她,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这个成语一开始不但没有贬义,反而代表着一种至高的境界,是过去很多人追求的理想。它出自《大学》,原文是这样的: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就是说真正的君子会随时做克己、慎独的功夫,不被习气带着跑,勇于发现问题而改过自新,所以生命一直在提升,直到“止于至善”。但如果仅仅这样,还不能称作“无所不用其极”,真正地君子还会把这种“不断自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人,直到所有人都“止于至善”。
其实这种精神就是儒家积极入世、行王道的精神,即“内圣外王”。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精神,便会“天行健而自强不息”,他不管做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都会全心全意的去做好。他会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不但如此,他还会带领其他人一起成长,直到所有人都能成为君子。
用今天的话来说,真正的狠人、牛人,他们会时时刻刻对生命求极限,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但如此,他们还会帮助他人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不但发挥出自己和他人的潜能,还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万物”的潜能。
这在《中庸》里叫“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也就是先完善自己,再完善社会,直至天地人和谐一体。这种天地人和谐一体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古人有时也称其为“参赞天地之化育”。
然而可惜的是,后来的儒家基本上只注重“尽己之性,尽人之性”,而忽视了“尽物之性”,导致科学一直在古代发展不出来,要是有人想搞点什么小发明,反而很有可能被大家视为不务正业,雕虫小技。导致后来的儒家只见“内圣”、不见“外王”,非常可惜。
我学习阳明心学是从看郦波教授讲《五百年来王阳明》开始的,他在评价王阳明平匪患时用了这个成语,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他说:“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彻底剿灭匪患。王阳明各种奇招无所不用其极,手段简直神出鬼没。”
从王阳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真的有了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精神,不管到哪里都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然而常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不愿意对生命求极限,只有那些具有伟大理想、至高人格的人,才愿意接受人生的挑战,不惧艰难困苦。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坎坷,都能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这里又涉及到儒家另外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无入而不自得”,也就是不怨天尤人,永远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永远开开心心做好眼前的事,不为外境所动。能无入而不自得,才能无所不用其极。否则稍微遇到一点坎坷就会放弃,甚至堕落下去。
综上所述,“无所不用其极”不但没有贬义,反而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它是过去儒者的理想,以乾健之精神,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尽全力活在当下,把手上所做的事都做到完美。
一个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就会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时时完善自己。这样的人越活越厉害,因为他每天都在成长中,这样的人生是很精彩的。
平庸往往不是一种有意识地选择,与平庸妥协更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