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精英”朋友=成为精英?|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2 
作者 | 陈逸菲
来源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familybnu)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过程不再只仅仅着眼于学校与家庭,而是开始逐渐意识到“朋友交往”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父母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读上收取高额学费的私立学校;每到周末,孩子辗转于烘焙、插花、茶艺,甚至是马术等各类新兴“贵族兴趣班”;父母限制孩子只能和班上“成绩拔尖、家庭优越”的孩子玩……

在《三十而已》中,顾佳为了让孩子上优质幼儿园,不惜为幼儿园董事长的夫人做蛋糕、提鞋子。父母如此用心良苦的想让孩子融入所谓的“精英圈子”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用呢?是否拥有了精英朋友就能成为精英呢?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叙述。

什么是同辈群体?

在电影《阳光姐妹淘》中,任娜美、夏春花、金玫瑰等人是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生,她们每个人都有着闪闪发光的梦想,却又性格迥异,互不相同。在各种意外的相遇下她们七人成为了好朋友,并且给这个小团体取名为“Sunny七公主”。

用更专业的定义来说,这里的“七公主”就是同辈群体——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同辈群体常常是青少年出于共同的兴趣或处于相同的环境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正式建立的,学校中的班级就是最普遍的例子(周宗奎,2015)。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同辈群体有什么特点?

在讨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同辈群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姚本先和何军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同辈群体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较强(姚本先&何军,1992)。虽然群体成员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会在相互的磨合和冲突中加强情感的联结,最终获得心灵归属和价值认同。且存在核心人物且常有极大的权威性(周宗奎,2015)。例如《阳光姐妹淘》中,Sunny姐妹花的“大姐头”—夏春花正是这一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群体中其他的成员都自愿跟随她。

陈正良在其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同辈群体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有自己的亚文化(陈正良,2004)。也正是朋友间的无话不说,相互信任,交谈自在、随意,让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趋重要,其作用不亚于父母参与、教师质量和班级规模等影响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吴愈晓&张帆,2020)。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

毫无疑问,同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近朱者赤”的现象确实存在。例如“学霸宿舍”现象:包志梅曾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据研究数据表明,拥有优秀室友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且当室友的特长与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致时,同伴效应会增加(包志梅,2020)。这也就是家长普遍认为“和好孩子玩能提高孩子成绩”的原因之一。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同辈群体将对青少年在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

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减少孤独感

同辈群体间相互理解,彼此关心,满足了青少年交往、归属及尊重的需要,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重要的情绪安定感,对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周宗奎,2015)。

2.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与师生长辈的交谈相比,同辈群体间的交谈更为直接、频繁和广泛,在学习上的良性竞争,兴趣爱好上的探讨和切磋都会让青少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Spenner等人的研究中,同辈群体存在“榜样效应”。即同辈群体所提供的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会改变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念等(Spenner,1978)。据杨洲等人在2020年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发现,同辈群体之间存在“同伴效应”,且其对学生个体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同班同学成绩每提高10分,学生个体成绩将会提高4.26分(杨洲&黄斌,2020)。

3.帮助青少年完善价值观和目标的定义

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意见,所以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比起成人,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吕刚,2002)。例如在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就曾鼓励耿耿不要害怕困难,勇敢地放手拼搏,向前奔跑。

4.培养青少年对规则的遵守感

“不准把这事告诉老师”,“如果吵架了,我们要站在一条战线上”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等,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吴愈晓&张帆,2020)。

5.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通过同辈间的相处和交往,青少年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也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导致青少年逆向成长和发展。

据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且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焦虑和抑郁则是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吴愈晓&张帆,2020)。而同辈群体间互相攀比、强烈竞争则是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就是说,父母眼中的“精英朋友”可能不会促进孩子的进步,相反还有可能成为孩子互相攀比的开始,产生自卑的原因。而家长再三叮嘱“不要和坏孩子玩”也正是因为同辈群体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来说明同辈群体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1.同辈群体中的成员间存在消极行为的模仿

大众口中的“不良少年”常结伴喝酒、抽烟、打架和泡网吧等,就像《边缘日记》中Jim等五人聚在一起涂鸦墙壁,到处生事,甚至染上了毒品。

Fadia AlBuhairan等人就曾做过相关研究:在参与调查的9073名沙特阿拉伯学生中,26%的学生曾在过去30天里有被校园欺凌,三分之一的学生声称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肢体暴力(Fadia AlBuhairan,2017)。

根据方晓义等人在2008年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具体来说,同伴对吸烟持赞同态度时,青少年开始吸烟的人数显著地多于同伴持反对意见的青少年(方晓义&林丹华等,2008)。这也就是最常见的同辈群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存在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即在价值观方面, 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任敏,2003)。

2.同辈群体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同辈群体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吕刚,2002)。每个班级上都有各种“小圈子”,形成较为固定的小团体,“圈外人”因无法加入他们而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挫。“圈内人”也因缺乏与其他群体的信息交流而阻碍自己交往圈的扩大,不利于日后与他人的相处。

3.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重感情而轻理智的特点

一旦青少年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很可能凭着“朋友义气,两肋插刀”等观念,不假思索的去帮助解决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挑衅他人,打群架等行为的产生(姚本先&何军,1992)。

4.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

正如之前所说,同辈群体的成员通常是自愿服从某一核心人物的领导,但一旦“核心人物”的意见和决策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产生不良行为时,群体中的其他人极有可能也会误入歧途,无条件服从和拥护,跟随核心人物,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性行为(陈正良,2004)。

如何引导发挥同辈群体

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同辈群体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引导,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一些青少年由于多种需求不能得到正常满足,他们就会另求渠道,在同辈群体中满足自身的需求。据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独生子女反映最大的烦恼是孤独、无聊,因而转向同龄人寻求情感支持(陈正良,2004)。

同时,家长要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以此带动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向积极的一面发展(姚本先&何军,1992)。家长常说“你要多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其实就是希望利用积极的同辈群体来带动其他群体成员的发展。对于积极群体的核心人物,我们应该让其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领更多的青少年向正确的道路前进。对消极群体的核心人物更应加以引导和教育,而不是采用“杀一儆百”的方式。“你看他都跟坏孩子玩,你以后也离他远点”等言论都是不对的,不仅会阻碍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转变,甚至会导致群体成员的反抗。

家庭应与学校、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周宗奎,2012)。家长要保持和子女间的良好沟通,避免“吵架式沟通”,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学校要通过加强品德教育,起到青少年教育的“引领者”的作用。社会各方要为青少年开展积极有益的同辈群体交往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吸引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更多乐观开朗,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人”。

最后说两句

读完文章后,相信父母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朋友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否产生积极影响、产生多大影响则取决于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和父母如何正确引导

毫无疑问,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能有出色的成绩,但我们通过本文的叙述可以发现,“精英朋友”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还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培养孩子努力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根本之道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而不是替他们去选择朋友,甚至是干预他们与朋友的正常交往。借助同辈群体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让同辈群体环境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F.AlBuhairan,&O.A.Abbas,&D.EI.Sayed,&M.Badri,&SuliemanAlshahri,&N.d.Vries,:The relational of bullying and physical violence to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adolescents in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Vol.4(2017) No.2.
[2]Spenner,K. I.,David,L. Featherman. Achievement Ambition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8,(1).
[3]陈正良.(2004).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6,61-64.
[4]姚本先,何军.(1992).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青年研究.5,36-41.
[5]任敏.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当代青年研究,2003,(1).
[6]吴愈晓&张帆.(2020).“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123-141.
[7]周宗奎(2012).同伴交往是儿童心理成长的必需品.少年儿童研究,7,4-7.
[8]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2015).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62-71.
[9]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2008).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心理科学,2,304-306.
[10]杨洲&黄斌(2020).“近朱者赤”:良好的同伴会产生正向影响吗?.教育经济评论,3,108-125.
[11]吕刚.(2002).重视现代青少年的伙伴群体行为.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5,3-5.
公众号简介 |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familybnu),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排版:小鲸鱼   Clair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