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是人类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
感觉统合是人类
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
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脑和身体运动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统合。
当感觉统合运作良好时,孩子在学习、运动、移动时,其大脑、眼、耳、手、足等高度的协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适应性强、在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强,没有发展迟缓的情况。
当感觉统合运作不良时,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活动就象拥挤的交通一样,众多感知到的信息流通不良,混乱而缓慢,使孩子的认知、行为、学习、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异常。
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效率,必须要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的发展入手。
感觉学习几乎是一辈子跟着我们,它不但是知觉的基础,也是思考能力的基础。
视觉区、听觉区、味觉区、嗅觉区均位于左脑的底层,触觉及平衡区位于正中央。
宝宝出生的前7个月,大脑的运作功能不强,感官接受讯息后,在左脑进行初步的对照、组织、了解,以及记忆的统合学习。大脑功能分化及神经系统也在感觉学习中,逐渐发展开来。
视觉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刚出生的婴儿,视觉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单纯和强烈的光线和颜色。
例如黑、白色、大色块或简单的线条及图形。因此有人认为婴儿只能看到黑、白两色,甚至将婴儿房和玩具都已黑白色系呈现,未免矫枉过正了。
婴幼儿所有的感官和神经系统,都在快速成长中,实在没有必要将他们的感觉设定在一个点上。
事实上,他们大约3个星期左右,对颜色和光线的变化已有很大进展了。
大约1个月左右,他们已能辨识红、黄、蓝三原色,到了3个月左右,中间色也没太大问题了,虽然他无法认识颜色的名称,但对光线的反应及辨识能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婴儿在形状方面的学习也由简单到复杂,他们3个月左右看人五官的变化,大人以脸部表情逗他,婴儿也会有反应了。
但是,在3岁之前,幼儿的视力尚未发育成熟,虽然他已经认识大部分的图形,颜色,甚至文字,但视觉的清晰度仍远不如成人。
这倒不是视觉的辨别力不足,而是两眼的焦距的成熟度还不够。
人类有两只眼睛,所以的两个视觉,中间是重叠区,成为中心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焦距。两旁则成为周边视,是两眼视觉不重叠的地方。
焦距的稳定性全来双眼视觉神经及视觉肌肉的成熟。焦距稳定后,幼儿的注意力才能比较集中,也才开始有阅读的能力。
通常焦距的稳定大约在3-4岁之间。在这以前,幼儿的中心视无法完全协调成一个影像,所以,给孩子看得东西最好比较大,比较简单一点。
一个案例:
曾有一位妈妈教2岁多的幼儿识字,其实,教幼儿认识字并不困难,只是它不一定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而且很多图画书上的文字实在太小,不适合4岁以前的幼儿阅读。
当我告诉那位母亲,文字太小了,幼儿看得很吃力,会伤害幼儿的眼睛。
那位母亲却回答我,拿近一点给他看不就得了吗?显然他不明白,问题不在于远近,而在于焦距是否成熟。
东张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3岁以前的幼儿习惯东张西望,只要身旁有东西移动,视觉便被吸引,有人以这种现象,来批评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婴幼儿非常需要东张西望,它不但可以促使幼儿颈部肌肉及神经体系发展成熟,还有助于幼儿视、听觉肌肉及神经稳定发展,因此深深影响他们的视觉焦距及倾听能力的成长。
人体透过神经系统传送的讯息,必须经过颈部才能到达大脑,所以颈部的神经结构最为复杂,而影响人类学习能力最大的前庭觉也在颈部。
婴儿的爬行阶段是发展他们的平衡感及视觉空间最重要的时期。
爬行中,颈部运动也最多,有助于颈部神经结构的完整发展,因此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绝对不能缺少爬行的。
(图片源自网络)
视觉肌肉及视觉神经由眼皮及眼眶附近开始,顺着眼尾,通过天灵盖附近,在耳朵上方,顺着后耳连接听觉肌肉及听觉神经,由耳下方倾斜向后颈部,左右两个系统交接后颈头盖下面的前庭神经核,再传至后脑的视觉区及听觉区。
所以,如果颈部肌肉和颈部神经发展不成熟,连带影响视觉肌肉及神经的发展,造成幼儿焦距不稳定,看书时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劳,手眼协调及小肌肉的使用也显得不灵活。
音辨能力来自触觉
眼睛可以闭起来,耳朵却无法封闭起来。听觉的讯息更属于潜意识领域。
听觉区的讯息深入大脑的潜能记忆区中,因此听觉的音辨能力,对人类的潜意识影响很大,在心理上也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音辨能力却来自于触觉。
婴儿出生的那一刹那的强烈挤压,使得大脑记忆区受到强大的冲击。胎位变化的感觉长而缓慢,逐渐对大脑平衡神经产生左右。
出生时的挤压则短而强烈,记忆区立刻形成对感觉的接收架构,音辨能力也因此产生,对一个人终生的乐感能力都有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特别是在练习发音上
人类练习发音,大约在7个月大前后,音辨逐渐成熟,婴儿操作自己的唇舌、声带、鼻音共鸣,大约经过一年的牙牙学语期,逐渐学会掌握这些发音的小肌肉,而发出较清晰的声音,发音要明显成熟在4岁左右。
剖腹产的孩子触觉差,记忆区接受感觉层次的架构不良,而影响孩子的发音的正确性。
除了孩子喜欢听的声音,并利用它们,引导他对声音及环境关系的认知。
例如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音源、动物声、自然声等的分辨及了解,便可养成孩子对声音的敏锐度及关心,对孩子长大后的倾听能力也有较大的帮助。
通常孩子最喜欢敲击声:像拍手、打桌子、用东西敲打、而这也是大人最讨厌、最想制止的。
其实,胎儿从母体怀孕5个月起就有了听觉,他们必须在子宫内听5个月的心脏搏动及血液的流动声,胎内环境宁静、温暖、安全、这些声音在人类的潜意识里,具有安心愉悦的功效。
若能有效地加以应用,孩子的听觉教育将会有意外的成果。人老了以后,感到孤单压力时,也是以敲木鱼,来平静心中的寂寥。
深入了解这种感觉,便可以彻底认识听觉的特性了。
(图片源自网络)
嗅觉是潜在的智能基础
嗅觉是人类感觉神经中最多最复杂的器官。原始人类便是靠着嗅觉,来寻找水源、食物,并能避开可能的危险。
嗅觉能协助我们灵敏地认识环境,进而保护自己。一般来说,鼻子较灵的人,大多是判断力及敏锐性较强,较有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
在动物方面,狗的鼻子最灵,可以嗅出1公里半的味道;蚂蚁的触角可以嗅出空气中含水量,进而判断会不会下雨,甚至可以事先知道水灾的程度。
蚂蚁在下雨前搬家,经常能准确地搬到淹水线的上方。这些能力均来自嗅觉。
嗅觉又是如何练习成的呢?
嗅觉旁的臭字,便是告诉我们,嗅觉最重要的学习便是对臭味的警觉。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狗在电线杆下嗅来嗅去便能了解。
电线杆有很多狗曾在此大小便,但狗仍能够敏锐地判断出自己的味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人类是否也能有此能力?其实看到婴幼儿对自己的大小便及脚丫子有高度兴趣,便可知道人类本来也有高度嗅觉能力,只是被大人的教育压抑下去了。
如此说到不是要放任孩子玩自己的大小便,而是臭味本来就隐藏着危险,有时甚至有害,所以应保持警觉。
味觉会影响生活品质
味觉也是婴幼儿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
舌头的味觉分化相当复杂,前面甜的、中段苦的,旁边酸辣的,必须让食物留在嘴里较长的时间,才能感觉出各种味道的“美”,味觉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时间。
婴幼儿嘴巴小,牙齿少、吃东西比较慢,所以不要赶时间,一口一口慢慢咀嚼,不但有助于消化,也比较容易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尽量不要喂他,14-15个月左右,让孩子自己吃,即使吃的满地都是,只要等一会儿清理即可,这能锻炼孩子大小肌肉及手眼的协调。
味觉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可避免挑食、偏食、厌食等不良习惯。
任何的学习都必须尊重身体的自然智能,否则常适得其反。
刚开始学讲话的孩子,都是牙牙学语,从来没有大人会要求他们发音正确,文法正确,词汇使用正确。如果真的这样要求,势必摧毁孩子的语言发展。
不过大人对孩子吃饭则管得很多,不要乱动、不要讲话、要坐好、碗该如何拿,勺子要拿好,这个要吃、那个要吃、大口吃、要快、吞下去、再来一大口、吃饭时规矩特别多。
只要观察5岁以前的孩子,一天中那一件被责骂最多?就能清楚的知道,味觉教育如何失败。
(图片源自网络)
触觉不足会引起学习障碍
住在都市大楼公寓或是小家庭的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触觉和前庭平衡觉的教育。
现代的孩子整天关在空调房里,很少出门、吹风、晒太阳,更少有玩沙土、水的机会。加上物质改善后,统一化程度极高,同样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触觉,致使孩子的触觉学习普遍不佳。
由于触觉在感觉学习中,数量最多、也最复杂。触觉又以出生那一刹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发力,那时全身感觉细胞及感觉神经同时和大脑记忆区进行强而有力的互动。
所以触觉刺激不足,会引发大脑分辨能力不足,对外界的刺激不是太迟钝,便是太敏感,造成婴幼儿适应环境的困难。
触觉刺激不足,经常会有害羞、粘人、怕生、笨手笨脚、情绪不安以及发音不良等现象,还会衍生挑食、偏食、咬人、自伤等行为,严重的话更会出现自闭现象。
触觉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影响最广,也最多元,因此在大脑的整合的作用中也最大。
触觉刺激不足,会引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分辨力不佳,甚至会造成大小肌肉及关节协调不良。
前庭平衡觉不良造成幼儿好动不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感觉学习就是前庭平衡觉。都市化的公寓大厦,不再有地板及孩子需要的摇篮,活动空间太少,是孩子平衡感教育最需要关切的事情。
支撑倒三角形身体架构和头重脚轻的筋骨,会透过神经系统把不同的地心引力讯息,送回大脑加以辨别,好让大脑整理出指挥身体活动的正常能力。
如果缺乏这一部分的协调,不但会使大小肌肉,和其他身体感官互动不佳,造成 笨手笨脚,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的弊端,并影响孩子第二层大脑感觉统合的语言能力、运动协调和左右脑均衡发展的进展,形成缓慢的现象。
感觉统合学习几乎是一辈子跟着我们,它不但是我们知觉的基础,也是思考能力的基础。
特别是在婴幼儿期间,大脑正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感觉平衡的成熟与否,对大脑神经纤维的发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大脑发育的重要过程
感觉统合不佳,左右脑的成长也会遭到挫折。左右脑运作混乱,学习能力势必陷入困难中。
幼儿7-18 个月期间,大脑右半球的语言区和运动协调区(motor plan) 逐渐发展成熟,早年的感觉通路和感觉运动,逐渐发展出知觉运动(motor play) 的能力,幼儿的自发性学习也大幅增加了。
这段期间,幼儿颈部后方的前庭神经核的功能也逐渐成熟,前庭觉在前庭平衡的促动下,快速成长。
本体感也在触觉、大小肌肉及关节的协调下,发展更成熟,幼儿身体的运作也更为灵活了。
大脑语言区的成长
婴幼儿透过耳朵输入语言的音符,大脑的听觉区会分辨声音的形态,并操作发音器官—唇舌、声带、鼻道、从错误中自我修正,从为期一年的牙牙学语中,逐渐发展到能发出较清晰明确的语言。
除了用耳朵听、语言也需要视觉、对方的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以至于语调、声音大小,又是比语言本身更具有沟通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不同国籍的孩子,使用不同的语言比手画脚交谈很久,尽管不懂彼此的语言,似乎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对话的兴趣。
其实,成熟的脑皮质层,会自动分辨词汇及背后实物的关系,并懂得如何结合这些词汇,成为一个短句,用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每个词汇都可代表各式各样的东西,而且有很多相关的东西或行为,这便是所谓的词汇体系。
例如:“杯子”,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各种颜色或材质,但都是一个杯子。
杯子和口渴有关,和饮料有关,如何用手拿,如何放到嘴边喝下去,这一切都是词汇体系。词汇体系的成熟,和运动协调能力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运动协调能力主导学习能力
人类在进行一件工作时,会先观察自己和环境间的关系,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这便是所谓的运动协调能力。
运动协调能力并非思考,它只是一种当下的反应,没有记忆积累,属于身体的智能。
幼儿的语言学习,重于沟通,而不在思考。幼儿从不去记忆他讲过的话,需要怎麽讲,他便怎麽讲,不受思考的局限。
幼儿语言学习能力远超过大人,主要的秘诀在于此。
运动协调能力会影响孩子对环境的认知,使自己和环境得以进行更积极主动地协调,也就是所谓的知觉运动。
人类感觉学习发展的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感觉通路
第二阶段:发展感觉动作
第三阶段:认识身体形象
第四阶段:形成知觉运动
第五阶段:发展认知学习
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大肌肉的健全成长,所以平衡感的好坏,扮演着决定性的影响。
特别是前庭讯息及平衡感协调而成的前庭平衡能力,会直接干扰运动协调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健全发展。
经由触觉及大小肌肉、关节运动、婴幼儿逐渐能掌握身体的灵活度,知道如何操作自己的身体。
本体感和运动协调能力,使婴幼儿对环境有足够的认知,进而影响语言表达、数理思考、科学探索及人际关系的成长。
前庭平衡觉及其功能
前庭平衡觉是影响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前庭是脸的正前方,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这些讯息的处理中心在后颈部脑干(大脑中枢神经)前方的前庭神经核。
由于前庭神经核是大脑讯息的守门器官,身体任何讯息进入大脑,必经前庭神经核过滤,加上又要处理前庭讯息,所以是大脑功能最为重要的守护神,通常称为前庭体系。
前庭体系正好位于身体到三角形架构的上方,也就是头重脚轻的头部,是平衡感上面最不平衡的地方,所以前庭体系必须和平衡体系保持密切的协调,人类才能理解视听讯息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进而作出应有的行动,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
处理前庭平衡的整个感觉系统,则称为前庭觉。包括视听嗅味等感觉,头部和颈部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讯息和大脑功能区脑细胞的互动,都属于前庭觉。
由于前庭平衡的关系,前庭觉的成熟与否和平衡感关系密切。平衡感不良,造成身体操作不稳定,会形成好动不安的现象。
多动的孩子前庭觉的发展普遍不佳。
前庭也几乎包括了所有和语言发展相关的器官,所以前庭觉不良,语言能力的发展必遭到障碍。
前庭觉是大脑功能分化的守护神,特别在3岁前后的左右脑功能分化,如果前庭觉发育不好,对于这些功能也会形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