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有些好,你未必看的到
《明月几时有》的宣传文案中说,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样说当然不是标题党。港岛儿女多奇志,全心全意支持抗日,救得了左翼作家,卖的了身家性命。抗日题材,流血牺牲革命,许鞍华依旧坚持用自己的stlye,用平静的口吻讲述这段本该荡气回肠的故事。
有了《黄金时代》,有了《明月几时有》,拍了大半辈子电影的许鞍华,显然没有停止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尽管有前车之鉴,《黄金时代》(不)叫好不叫座,许鞍华却已经拓宽了个人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生存。
《明月几时有》是以东江纵队为故事蓝本创作的抗日电影,主角是芳姑、李锦荣、还有刘黑仔。采用的是周迅、霍建华和彭于晏这样的明星阵容。
周迅饰演的芳姑(芳兰)和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
作为一枚文学青年,芳姑对于抗日活动有好感,在精神教父茅盾的救助活动中就埋下了种子。让它生根发芽的与其说是刘黑仔的那一块半饼,不如说是隐约萌动的爱情。
然而,里面的爱情都是千疮百孔。
在芳姑生命中,至少有两个男人。一个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一个是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为了革命,李锦荣死在敌军的枪口下。他和芳姑的爱情开花不结果,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有所暗示。芳姑生日,李锦荣送上蛋糕。芳姑不仅没有吃,连求婚都果断拒绝了。
而在刘黑仔播撒革命种子时,拿来两块饼送给芳姑,芳姑接受了,并且与刘黑仔同吃一块饼。
饮食男女,一块饼就是一部爱情小说。
所以,八卦的吃瓜群众自然希望在结尾处,滔滔江水前,刘黑仔能够吻到芳姑的唇。两个人也只是抱在一起,清新一把后,影片用一个漂亮的大摇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摇到了当下。
至于两个人革命时期的爱情有没有修成正果,这点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和平时代,战争成为口述史。一段我们在和平时期的欣赏的娱乐大餐。
然而,许鞍华用不那么娱乐的方式拍了一段残酷的史实。
许鞍华非常热爱张爱玲
战争对人生意义的消解是致命的,结婚成为一种信仰。对此,参与革命的芳姑和忙于结婚的表姐,两个人的对比是两种人生观的对比。
在此,我们可以从张爱玲的文章中了解当时的人心。事实上,《明月几时有》和张爱玲《烬余录》是同一时代。
“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当芳姑正式参加革命地下党,也正是表姐大喜之日。她敲门的那一刹那,芳姑有种喜悦的神情,接下来的镜头应该是某个革命者,然而却是表姐的婚礼。
这就是不走寻常路。在我看来,它巧妙地将表姐婚礼和芳姑的革命活动进行对比。
它的讽刺性还在于参加革命还是急于结婚寻求安全感,到最后都未能如愿。表姐的婚礼被轰炸破坏。战争期间,做事不关己的顺民还是同仇敌忾的革命者,两者都会殊途同归。
在上一次《黄金时代》中,许鞍华用间离效果讲述萧红的一生。这一次用梁家辉做口述史,明显是为了避免故事主干不明确带来的尴尬,是一招聪明棋。
富有节奏,起承转合的故事编排当然更受欢迎,同时,这样处理人工痕迹也很严重。在真实历史和剧情片之间,何去何从?许鞍华想要兼而有之,这是艺术创作上的野心,无疑加大了影片在市场上的风险。
毕竟,娱乐至死的时代,观众首先需要的是娱乐消遣。
历史传奇需要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棱角鲜明的人物,清晰有力的目标。就故事主角周迅而言,她除了当高德地图护送茅盾等一票知识分子一帆风顺上船,吃了刘黑仔的饼就去抛下家中老母去搞地下革命,戏份难以逃脱干瘪的指责。
做地下工作的革命者和模糊的敌军之间的角逐,缺少明确的角逐目标——用专业术语说,缺少麦高芬,因此《明月几时有》被认为影片剧情散漫。
麦高芬是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而关于这个物件、人物、或目标的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会有交代,有些作品则不会,只要是对电影中众角色很重要,可以让剧情发展即可算是麦高芬。
与此同时,在片中饰演芳姑的母亲叶德娴戏份则丰满很多。凭借出色的表演,影片因为有她是一种幸运。她为了挽留茅盾在自己家租房,会用两块饼挽留,得知对方去意已决,又将饼拿走。
香港小市民的精明与算计,用两块饼写活了。
浑身是戏的叶德娴,现在 看到这张盼女儿的剧照,也会流泪
因为女儿也成为革命外援军,因为船费纠纷,送革命情报被发现,死于斤斤计较的小聪明算计,也是合乎个人身份。
叶德娴饰演的角色第一次出场,是镜中的形象。和芳姑表姐出场的方式一样,叶的老公外遇,这是在寓意芳姑表姐的的爱情,镜花水月一场空?
许鞍华是个太会拍寻常生活场景的导演。然而,这种精妙的表达手法能适合大开大合的战争题材?
影片精妙处有很多,比如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去农民伯伯家吃大米干饭配咸菜,就问农民伯伯为何不吃,他说吃饱了。
然后有类似肚子叫的声响,我当时还以为自己饿了,后来发现是影片中的蛙鸣。用蛙鸣暗示农民伯伯并没吃饭,妙。
看了下录音是杜笃之,也只有他。
霍建华饰演的间谍李锦荣打入敌军内部,和爱好中华文化的日军上尉吟诗作对,讨论诗词平仄。被砍两刀依旧斗志昂扬,敌军军官几乎要和他惺惺相惜劝君更尽一杯酒了。能在抗日题材的影片中,如此立体又正面的敌军形象,似乎并不多见。
作为一枚一个月去不了一次商业院线的影迷,《明月几时有》是我去影院的动力。我始终坚信,文艺作品不是找对象,自己喜欢的才是好的。换而言之,有些作品,你不喜欢,它依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