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江汉平原水乡风情的荆楚方言词汇

冬至

【摘要】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文化,这在地名词、名物词、熟语等荆楚方言词汇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些词语有的属于古今传承词,有的属于当地人的自造词,有的属于某地独有的“方言特征词”。

【关键词】江汉平原;水乡风情;荆楚方言词汇

地名是某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可以反映某一地区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地理特征、物产经济、历史事实(事件或人物)、宗教信仰等。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文化,这在该区域——荆楚方言区的词汇中打上鲜明的烙印。本文拟从地名词、名物词以及熟语(含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方言词汇来考察江汉平原的水乡风情。这些词语有的属于古今传承词(有的如今成了造词的语素),有的属于当地人的自造词,有的属于某地独有的“方言特征词”。

01 反映水域形态的地名词

地名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征。江汉平原自古就是水乡泽国,富含各种形态的水域特征,这在很多地名词中都有反映。

1.反映水域形态的地名语素

江汉平原中的一些地名词语或其中的语素可直接表明该地区当前或者曾经具有某种水域形态(有的同时指水域本身)。地名结构往往由“特征语素+水域语素”构成,如地名“五湖”“潜江”“马河”“祁渊”“净潭”等。特征语素说明水域的相关特点,如数量、形态、性质、居民姓氏、历史掌故甚至地域的植被、动物等等;水域语素说明水域形态特征,水域语素在其他语境大都能独立成词。常见的水域语素有“湖”“江”“河”“渊”“潭”等,下面列举数例。

渊:《说文·水部》:“渊,回水也。”还指深潭;深池。《楚辞·九章·昔往日》:“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此义今楚语区仍用,不过稍有不同,把水深而面积大的水潭乃至湖泊叫“渊”。因江汉平原湖泊众多,很多地名带有“渊”字,如:齐家渊、文村渊、双凤渊、木成渊、邬阮家渊、石子渊。

剅[lou53]:《广韵·侯韵》:“剅,小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四·沔阳州》:“剅与穴同,盖水流分洩处。”嘉靖《沔阳州志》:“古渗地下河,古人称地下河为剅或潜,如芦洑河。”现在多指在堤坝之下人工开挖的排灌的口子或水道,词语“剅口”“剅 嘴”“剅子”均指地下水道的进出口。排灌周边必有人烟,因此“剅”多做地名标记,如仙桃市有“剅河镇”“陈剅村”“黄剅”“刘家剅”“新剅”“剅河”等,石首市有“黄金剅”“董家剅”等,洪湖有“双剅”等。

潭:《楚辞·九章·抽思》:“长濑湍流,溯江潭兮。”王逸注:潭,渊也,楚人名渊曰潭。《玄应音义》卷十八:“潭水,亭水也。楚人名深为潭。”可见“潭”是指周围封闭的静态的深水域,实际上是大湖退化后的遗留。本地带“潭”的地名词有(天门的)“黄潭”“净潭”“龙寺潭”、(洪湖的)“坝潭”“天潭”“三伏潭”。

沟,指贯穿田间用于灌溉或排水的小型水道。《说文·水部》:“水渎也,广四尺,深四尺。”江汉平原水源充足,引沟开渠浇灌田地极为便利(不像某些地区靠打井浇地),沟渠随处可见,以“沟”为标志的地名也不少,如“八沟”(洪湖)、“新沟”(监利)、“张沟”(仙桃)、“官沟”(公安)等。

港,《说文·水 部》:“水派也。”指河川的分支。当水中洲地不断发育,主河道便分出支流,形成狭长的水道。以该水域特征命名的地名有“代港”“太湖港”“张港”(张截港)“港河”等。

湾,水流弯曲的地方,以及河湖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广韵》:“湾,水曲也。”本地带“湾”的地名有“湾子”“陈湾”“曾家湾”“黎湾”等。“湾子”也指较小的村落。其他还有以“泓”“流”为地名的,如“邓泓”(江陵)、“南东泓”(潜江)、“黄流”(天门)、中流、“流水”(监利),等等。

2.反映水陆关系的地名语素

有些地名由“特征语素+陆域语素”构成,陆域语素表示的意义均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出当地的水陆关系。常见的陆域语素有“洲”“埠”“滩”“堤”等,如地名“学堂洲”“拖市埠”“竹根滩”“新堤”。以下再举几例:

垸,在湖泊地带挡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围住的地区。“垸”是江汉平原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本地带“垸”的地名词语有“大兴垸”“联合垸”“李公垸”“久合垸”“西大垸农场”,等等。

垱,为便于灌溉而筑的小土堤,由其构成的地名如“张公垱”(江陵)、“斑竹垱镇”(公安)、“观音垱”(沙市区)。

坮,建房居住的高地。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水患较多,为防水患,村民堆土为坮以供造屋,称为“挑坮”“填坮子”,由此形成的小村落也称为“坮”,多与姓氏组合为地名,如“高家坮”“魏家坮”“金坮”;也有其他组合的,如“荷花坮”“昧鸡坮”“米积坮”。

嘴,突入河道的尖形陆地,水陆相并形如人嘴,故以嘴命名,俗作“咀”。例如仙桃的“沙嘴”“毛咀”,监利的“周老嘴”、荆门的“蔡咀”“马咀”等。又有以“口”为喻的,指淹水溃口之处和江河交汇处,如天门的“岳口”、洪湖的“峰口”、江陵的“新口”等。冠以“嘴”或“口”的地名,都带有视觉形象特征。

其他还有表水流下游洲地的“尾”(杨林尾),表水边高坡的“岭”(沙岭、走马岭)。

02 反映水乡生活的名物词

地方名物词的产生,多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劳作方式等息息相关。江汉平原的人民依水而居、靠 水生存,很多名物词与水乡生活密切相关。

(一)与鱼有关的方言词

1.渔具

罾[tsən45](古音zēng),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说文·网部》:“罾,鱼网也。”徐灏注笺:“罾为方制,以曲竹交四角而中细长绳,沈于水以取鱼。”王筠句读引《风土记》:“罾,树四柱而张网于水中,如蜘蛛之网,方而不圆。”《楚辞·九歌·湘夫人》:“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江汉平原捕鱼之网种类很多,此罾如今叫“扳罾子”,一般架设在二三十米宽的河流、深渠两岸,用一根主纲绳控制罾;用扳罾子捞鱼的活动称为“扳鱼”。

用两根竹子交叉做支架固定鱼网的一种长方形渔具,谓之“赶罾子”。人站在水里扶赶罾子,用脚反复踩水和水草,使小鱼或黄鳝跑进赶罾子。

鱼网还有“杀网”(用双手撒成圆圈入水的)、“拖网”(下到水里再拖的大网)、“丝网”等。

叉,歧头的器具。如:鱼叉[还有粪叉、扬叉(扬谷的木制农具)]。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部》:“叉,凡岐头皆曰叉。”《文选·潘岳〈西征赋〉》:“垂饵出入,挺叉来往。”李善注:“叉,取鱼叉也。”引申为用叉刺取东西,如:叉“捆子”(草头)、叉鱼。《正字通·又部》:“叉,取也。”唐李群玉《仙明洲口号》:“半浦夜歌闻荡桨,一星幽火照叉鱼。”叉头铁齿的顶端有防止鱼脱落的倒刺,谓之“倒挂[k‘ua21]须”。

罩[tsau53],捕鱼的竹笼。《尔雅·释器》:“篧,谓之罩。”郭璞注:“捕鱼笼也。”郝懿行义疏:“今鱼罩皆以竹,形似鸡罩,渔人以手抑按于水中以取鱼。”《说文·网部》:“罩,捕鱼器也。”今荆楚话叫“麻罩”(上口小下口大的圆柱形)。也指用罩捕鱼(先用它罩住鱼,再从顶端的口里伸手进去捉鱼),如:今天罩了5条鱼。

虾搭子,一种专门捕捉虾子的渔具,先用方形木架固定网子,再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放进 水底,向怀里拉,把网子拉上岸,此谓“搭虾子”。“搭”指由远及近的动作,如“搭泥巴”(把塘泥搭上岸作肥料)。

戽斗,明李实《蜀语》:“舀水器。”也称“穿斗”,旧时取水灌田用的农具,用竹篾、藤条或木板制作,略似斗,中间以木棍做把供一人使用。参见下文的“戽水”和“戽鱼”。

还有“花篮”(一种用竹篾编织的椭圆形渔具)和“毫子”(一种用竹篾编织的细长的渔具)。

2.鱼类及其生存状态与捕鱼活动

江汉平原是鱼米之乡,鱼类丰富,诸如:家鲢子(白鲢)、肨头(麻鲢)(鳙,大头鱼)、鲩鱼(草鱼)、青鲩、(鲤)拐子(鲤鱼)、黑巴子或黑鱼(乌鳢)(还称财鱼,以表达求财的心理)、胡子鲶(鲶鱼)、叼子(含翘嘴叼和肉[lu34]叼)、吹火筒(鳡鱼,一种凶猛的鱼,状如吹火的竹筒)、团鱼(甲鱼)、红南(眼)佬、土憨巴(极不灵敏的一种肥厚的小鱼)、南母子(小鱼)、死光皮(白色小鱼)、洋婆婆(黑色小鱼)、鯚花鱼(鳜鱼)、江猪子(江豚)、鳝鱼、刺泥鳅、烧乌龟。幼鱼常以“包[pau21]子”或“嘎子”相称,如“鲫嘎(包)子”(小鲫鱼)、“鲩包子”、“黑包子”;鱼苗称“鱼秧子”(鳝鱼秧子、草鱼秧子)。

“田鸡”也是人们常食用的佳肴。《新方言·释动物》:“虾蟆在水者南方称田鸡。”今荆楚话城镇谓之“田鸡”,乡下谓之“克马子”;谓“蝌蚪”为“克马林子”。

鱼的生存状态主要有:鱼之游动谓之“秀”[iou34],鱼之快速游动谓之“直飚的”;鳝鱼、泥鳅游走谓之“秋”;“涎个啦叽”形容用手抓鲶鱼或鳝鱼的感觉;雌鱼排卵谓之“屁子”(鱼 卵称“鱼子”);“泡[pau34]头”描写天气炎热,鱼塘严重缺氧,导致鱼浮到水面奓[tas45]嘴透气;“翻塘”描写鱼塘里的鱼浮于水面,大面积地死亡或濒临死亡;“烧边”描写鳝鱼的肚皮划了很多痕迹,已经没有涎液,濒临死亡。

与鱼有关的活动主要有:捞鱼(捕鱼、捉鱼)、逞棹(划船时连续按动船尾的长棹,使船加速前进)、干坑(塘)(把水塘里的水抽干,以便捞鱼挖藕)、施鱼(用花篮或毫子放诱饵捕鱼;也说“施花篮”“施毫子”)、划黄鱼[渔民在长江里用带钩的渔网捕捞黄鱼(中华鲟),简称“划鱼”]、捡湖脚

(下湖去捡大人们不要了的虾子、小魚)。

此外,除去鱼鳞、剖开鱼肚、清除内脏谓之“魝[ts‘l34]鱼”。《说文》刀部:“魝,楚人谓治鱼也。”魝鱼用刀剖开鱼背谓之“魝开片”;鱼的小刺谓之“哈[xa45]刺”。

(二)描写稻米及相关农活的方言词

江汉平原主产水稻,一般收获两季,也有三季的,早稻、中稻和晚稻依次称为“早谷”“中 谷”“晚谷”。下面介绍一种稻米。

,稻谷的一种,其米性不粘。《玉篇·米部》:“粳,不黏稻。”《本草纲目·谷部》:“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特指不黏的晚稻。元王祯《农书》卷2:“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为类有三:早熟而紧细者曰籼,晚熟而香润者曰粳。”此二种稻谷一直延续至今,荆楚话把不带粘性的稻谷、稻米即粳谷、粳米称为“粘[tsan45]谷”、“粘米”,把粘性的称为“糯谷”、“糯米”(江米);把晚稻米称为“梗稻米”(可能是“粳”之误读);没有米或不饱满的谷子谓之“(谷)瘪子”。俗谚有“吃梗米(完整的米粒)担碎米子心”,比喻操心跟自己无关的事。

割了谷在拌桶上摔砸谷穗,使谷子脱离稻梗,落入桶里,谓之“拌谷”;用牲口拉着石滚把稻谷从稻的秸秆上脱离谓之“碾谷”(也指用石碾碾压以除去谷子的壳,也称“碾米”);用扬锨(木掀)撮了稻谷上扬让风吹去泥沙或渣滓使稻谷干净谓之“扬谷”;晒谷时用耙子或手在谷子中间弄出长长的小沟谓之“哈谷”(把谷哈一下);用打米机使稻谷成为大米谓之“打米”或“打谷”,谷子的外壳谓之“谷壳”或“粗壳”。本地人常常把其他粮食比拟为“米”,如“菱角米”“莲米”“豌豆(蚕 豆)米”“豇[kaŋ45]豆米”“婆豇子米”“虾米”(小虾)。

(三)描写与水有关的活动的方言词

1.游泳

江汉平原是水乡泽国,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在水中捕捉水鸟和鱼类作食物,通过观察和模仿鱼类、青蛙等动物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逐渐学会了游泳。与游泳有关的说法很多,诸如“打鼓泅”、“打游

泡子”、“拱昧泅”(游泳时将头埋在水里)、“扎沕拱”(潜泳,也说“挥沕拱”)、“蹬仰窝子”(仰泳)、“狗爬”(一种原始的游泳方式,用两只胳臂胡乱划水游动)、“踩水”(游泳时身体站直,不停地用脚往下踩,使身子不下沉)、“淘水”(指在在水里逗乐、嬉戏,也说“玩水”)、“秤砣”(比喻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便像秤砣下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其他活动

描写其他与水有关的活动的方言词,主要由下面几个语素构成:

车,用水车戽水。唐断成式《酉阳杂俎·乐》:“(皇甫)直遂集客,车水竭池穷池索之。”宋佚名《春日田园杂兴》之8:“草地雨长应易垦,秧田水足不须车。”“车水”传承至今,也说“踏车”:指两到三人并排站在木制的水车上,扶住横杆用脚踩踏车拐,带动车轮运转,把水抽上来。后被抽水机取代。“车舵”指转舵,比喻改变立场。

沕[mi53],《集韵·质韵》:“沕,潜藏也。”今荆楚话以之造的词有:“躲沕果”(捉迷藏)、“扎沕拱”(扎猛子,潜泳)、“沕鸡子”(一种可以在水下游动捕鱼的鸟)。

浞[t‘u53或t‘ou53]:沾湿,浸渍。《广韵》:“浞,水湿。”《说文·水部》:“浞,濡也。”《广雅·释诂二》:“浞,渍也。”今荆楚话有“浞衣服”的说法,指刚用肥皂或洗衣粉洗过的衣服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如:把衣服浞一下/衣服没浞干净。

涠[uei45],指浑浊的积水。《说文·水部》:“涠,不流浊也。”段注:“谓秽浊不流去也。”污水的积聚常常造成泥沙的淤积,因此,今荆楚话“涠”指泥沙淤积,如:(冬天)江里涠了几个沙滩/退(洪)水之后,堤脚涠了好多的泥沙。

戽[xu45],用戽斗、龙骨车等农具汲水。《广雅·释诂二》:“戽,抒也。”王念孙疏证:“取出也。”《新方言·释言》:“今谓倾水为戽水。”唐贯休《宿深村》:“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戽水”传承至今,多指用戽斗、水桶、脸盆、瓢、碗等器具把水从一处舀起来再泼向另一处,也指以手捧水泼于人身,如:船里进水了,快戽水。戽水捉鱼谓之“戽鱼”。

(四)描写水生植物的方言词

人食用的主要有下面几种:,《集韵》:“ ,藕根细者。”今荆楚话谓之“把”。把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嫩藕茎称为“藕”或“藕肠子”。大藕“结巴”(两节藕之间、长黑须的接头)处长出的一节细藕称“偏肢子”。

提及藕,不能不说藕的叶子——“荷[xo34]叶”,未展开的嫩荷叶称“(藕)簪”;莲的果实称“莲蓬”,也把洗浴器具出水的圆头称为“莲蓬(头子)”。莲子、莲蕊、莲心都是良好的中药,“莲芯茶”具有清心火、平肝火之功效,是饮料佳品。

鸡头,芡,叶子浮于水面,圆形多皱,叶子和梗子都有刺。《方言》卷3:“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今荆楚话谓之“鸡头包”,带刺的梗子剥皮后可做菜吃,芡实称“鸡头包米”,可食;叶子称“刺荷叶”,可喂猪。

荸荠,《新方言·释植物》:“《尔雅》:‘芍,凫茈。’郭璞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今通谓之凫茈,音如蒲齐,俗作荸荠。”今荆楚话俗作“皮韭”。

此外,湖区到处都是“芦苇”,其叶子是“端阳”(端午节)包“粽子”的极佳材料,谓之“粽叶子”;还有野生和家养的“菱角[ko21]”。

牲畜吃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水浮子(天沔、宜昌),浮萍。可喂猪。江陵话称“浮藤”。水白菜,大藻,也叫“水浮莲”,可喂猪。

泡果叶子,水葫芦,分野生(小叶)和家养(大叶)两种,均可喂猪。

水花生蓩子,一种浮于水面的水草,藤叶很像花生蓩子,可以喂猪,植物的茎叶称“蓩子”。

刺杂草,一种像刺扎手的水草,可喂猪。叫不出名字的水草统称为“杂草”。用两根长长的竹竿交叉绞杂草拖上岸,谓之“绞杂草”。

扁担草,一种像绿色的带子的水草,可喂猪。水林(引)子草,一种生长在水塘或沟渠边上的野草,水牛喜食。除了有益植物,还有有害植物,比如在死水潭的水面生长的一层青色物质,谓之“青 浓斑”,污染水塘,导致缺氧,不利于鱼的生长。

用于肥田的水草主要有丝草肥,即河中的水草,多在夏季被人们绞上来肥田,也有的用来与农家肥一块沤成肥料。还有专门沤肥——“绿肥”的“(蓝花)苕[lau34]子”,花紫色,俗称“野豌豆”。

(五)描写生活器具和农具的方言词

1.生活器具

水盆,用桐油油的椭圆形的大木盆,人趴在里面用手划,使其左右摆动前行,用于摘取水面的菱角、莲蓬以及喂猪的荷叶、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也有叫“腰盆”的。

弧口,摊豆皮的半边蚌壳。河蚌是当地人的食物之一,剥出河蚌肉后剩余蚌壳的半边由于与铁锅 弧度贴合一致,宜于用来将豆浆摊薄、刮平,便成了人们摊豆皮的首选工具。

芦席,芦苇是湖区常见的水生植物之一,用芦苇表皮(芦篾)编织的席子即芦席,用于搭建工棚、围做谷仓、晾晒物品乃至睡觉等,农村常见,有歇后语“从地上滚到芦席高头(上面)——强了一篾片”。用芦苇秆编织的则称“帘子”,又称“晒簟(diàn)”,用于晾晒棉花、花生等物。

木+篙,撑船用的竹制或木制的竿子。汉扬雄 《方言》卷9:“所以刺船谓之木+篙。”今荆楚方言谓之“篙子”,天沔也称“绞篙”,除了撑船,夏天农民还可用它(两根交叉)将河中或水塘里的水草(丝草)绞上船来,铺入田中用作肥料。

鸭筏子,简称“划子”。养鸭人用来在水中放鸭的轻船,由两个长一米五、宽三十厘米左右的小舟拼凑而成,两舟相隔一足之距,中间由粗木条相连,放上踏板,人立于筏上,手持一根长竿便可畅行于水面。鸭筏子灵活轻便,当有鸭儿脱离队伍或者不按方向前进时,养鸭人撑着鸭筏便能迅速追上去,伸出长竿拨正其方向。这也是江汉平原水乡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

水裤,连着雨靴子的皮衣,直至胸部,在鱼塘里拉网捕鱼或挖藕时穿用。

2.与稻谷有关的农具

这类农具与下面三个古语素有关:

拌[pan21],《方言》卷10:“楚人凡挥弃物,谓之拌。”《广雅·释诂一》:“拌,弃也。”今荆楚话主要指投掷、摔砸,如:拌碗/拌不远。

鎌,明李实《蜀语》:“刈草器曰鎌。”除了割草,还割谷,无锯齿的称“镰刀”,有锯齿的称“镰子”。

锨,扬锨,在地面撮谷子的是木片。《蜀语》作“片+欠”:“扬谷器曰片+欠。片+欠曰轩。”

此外,还有“水车”,指一种原始的人工抽水的农具。源于《楚辞·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参见上文的“踏车”和“车水”。

03 体现水乡风情的熟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对世界、自然、事物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和风土习俗。这些地域文化都必然会在地域方言中得到反映。荆楚方言中的惯用 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等熟语生动地体现了江汉平原的水乡风情。

(一)与水、荷或河有关的熟语

江汉平原的人们为了使话语形象生动,常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其中,有以“水”来打比的,如把质量低劣的商品比喻为“水货”,把没有本事不会做事称为“好(蛮)水”;把过于敏感、反应迅速比喻为“蚂蝗听不得水响”,固执之极比喻为“水都泼不进去[k‘щ21];把睁着眼说瞎话说成“趴着门槛打鼓泅”。这些是含贬义的。含褒义的如:把美女的皮肤细嫩白皙形容为“指嘎壳子都弹得出水来”“丢到水里一沮[t‘y45]”本指把刚烧红的铁片打成工具后放进冷水里浸泡,以便迅速散热,比喻年轻人身体棒、火气旺,即使冬天都穿较少的衣服。

有以荷叶作比的,如歇后语“荷叶包鳝鱼——鳅之溜之”,形容溜走或很难抓住的事物;也可借荷叶造词,如把芡的叶子说成“刺荷叶”;当有人说某人“造孽[iε34]”(贫穷)时,听者不赞同,于是答以“遭荷[xo34]叶”,谐音“遭活孽”(活受罪;经受了很多苦难),意思是不造孽。

有些熟语与河湖、码头有关,其中有的含褒义,惯用语如“划头分”,本指在船头划船,责任最重,比喻承担主要任务,出主力。谚语如“家住洪湖边,下湖就是钱”,形容湖里到处是宝,可发财致富;“好汉不打码头坨”义谓在别人的“码头”(地盘)上不要打架,招惹是非。

有的含贬义,如“丢到河那[nuo45]边”(天沔)(指说话做事不着边际)、“歪过河”(夸张歪斜)、“下汉口”(戏称小孩尿床)、“打码头”(指男人和女人在家中争地位,赢的一方可谓打下了“码头”,从此拥有绝对的自由)。

(二)与鱼有关的熟语

很多与鱼有关的熟语有的含褒义,如谚语“虾子钓鲤鱼”比喻用小利益换取大利益;“河里无鱼虾也贵”指事物的市场价值受供需的影响,要珍惜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摸螺蛳蚌果(壳)都要找 个好对子(伙伴)”比喻做事要选好合作的伙伴。有的含贬义,如

谚语“放团鱼喝水”比喻疏忽大意、放走了就收不回来了;“鳝[suan53]鱼滑难捉,坏人心难摸”。有的是中性色彩,如“死鳑鲏都要过(挨)刀”比喻只要做错了事就要受到惩罚;惯用语“撮虾子”形容偶尔捞点外快(武汉)。

与鱼有关的歇后语,有的含褒义,如“团鱼顶簸箕——圆团圆”形容大团圆或事情圆满解决;“十一把桡子下水——五划六划”形容反复考虑。有的含贬义,如“荷包地(口袋里)‘桶’(装)鲫鱼——不要鲜(先)的”比喻放弃了先前的。有的是中性的,如“河鱼进须笼——好进不好出”,比喻事前要想好退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比喻一物克一物。

(0)

相关推荐

  • 项羽都彭城,在楚国东部,却为何不称“东楚”而称“西楚”霸王?

    最近收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项羽的都城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妥妥的楚国东部地区,却为何称"西楚"霸王呢?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 ...

  • 荆州博物馆: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

    面朝它,时光回到了数千年前:走近它,历史的长河掀起了风浪. 湖北荆州博物馆,是我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馆藏文物1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2件套.镇馆之宝有西汉古尸&qu ...

  • 楚韵荆风味绵长

    楚韵荆风味绵长 --<中国红>(歌词集)第一辑品读 黄明山的歌词集<中国红>第一辑中,有12首专写潜江的歌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词章让我反复吟咏,爱不释手.我想,首要原因除了我是土 ...

  • 我与湖北

    几年前又一次出陕不再走潼关路,而是南下秦岭,沿汉江溯入鄂西北.我的家乡流传着张邋遢的故事,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倚天屠龙记>,这一程"绕路"便旨在武当山.秉着对&qu ...

  • 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

    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 文|黄饮冰 大家知道,我是反对华山夏水说的.理由我也说的很清楚.华夏族这样伟大的族群,是不可能以已经存在的华山.夏水来命名的,而只能是以最古老的华崇拜和夏崇拜来 ...

  • 湖北首批楚菜标准21道入围,江汉平原占了近半,为何无荆州鱼糕

    鄂菜更名楚菜,跻身全国十大菜系 我国共有八大菜系,分别为鲁.川.粤.苏.闽.浙.湘.徽.湖北拥有丰富的水系和平原,物产极为丰富,为何却没能入选八大菜系呢? 纵观这八大菜系,基本每一种都有着极为突出的特 ...

  • 桓公六年(3):春,正月,寔来(三)

    ---   01   --- 原文: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

  • 趣说荆楚方言

    ​前  言 方言,承载了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留存给我们的宝贝文化遗产.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可惜现在的人谈起非物质文化来多半想到的是某种技艺和物质.殊不知语言才是真正的非物质的属性,只是不能给人带 ...

  • 荆楚的来源,解析江汉平原的地理结构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26节] 作者:温骏轩 想找一个可以倾心的人?soul,懂你的终会相遇 广告 编辑:尘埃 / 主播:兆斌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荆襄九郡(2) 解读荆州就一定绕 ...

  • 【荆楚风】 在绵绵细雨的日子里,想你 作者:刘天灿

    [荆楚风] 在绵绵细雨的日子里,想你   作者:刘天灿   在绵绵细雨的日子里,想你 五月五日,人民同歌! 汨罗江上,龙舟飞遏! 怎忘屈子,不朽魂魄. 大江东去,江山巍峨! 贪官奸佞,空谈误国: 汉奸 ...

  • 【荆楚风】时光错绑灵 文/独孤墨

    [荆楚风]时光错绑灵     文/独孤墨 春也度过 冬也度过 苦也度过 难也度过 人也做过 鬼也做过 难得温馨 花开花落 不舍目光 心空落角 苍涩岁月 弥散赋歌 流年未央 泪洒尘陌 瑶池何远 奈何已诺 ...

  • 4321万余人次“五一”游荆楚

    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3% 5月5日,火热的"五一"假期落下大幕.5天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4321.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8.39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3.5 ...

  • 湖北将开通直通车10000班次 接送邻省游客打卡荆楚美景

    湖北将开通旅游直通车10000班次 接送50万邻省游客 打卡荆楚美景 5月11日上午,来自江西赣州的150余名游客,乘坐旅游直通车来到宜昌三峡人家景区.烟雨中若隐若现的峡谷和涓涓细流,游客们仿佛置身于 ...

  • 人文武汉学会受邀《荆楚讲坛》—成功举办《武汉工业遗产价值漫议》讲座

    7月24日,<荆楚讲坛><武汉工业遗产价值漫议>讲座,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承办,主讲人为武汉 ...

  • 【荆楚名人】张继煦 一生笃行“教育救国”

    张继煦(1877-1955),又名张勋,号春霆,祖籍湖北枝江城关.1888年,张12岁童试中秀才入武昌两湖书院就读.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曰:我总督湖广十七载,得弟子万余人,其中惟张继煦的文章必传,万声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