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兖州】我吃到了家乡的大烧饼
前几天,大姐的孙子,也就是我的外甥孙子,从老家通过公路物流,托运来了家乡的特产,有煎饼、烧饼、咸菜、 豆腐干等。
圆圆的大烧饼,烤得黄橙橙的,上面撒满了芝麻,嚼上一口,还是那么香脆。
“月是故乡圆”,烧饼还是老家的好吃。它的个,还是那么大;味道,还是当年那个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老家。
我的老家在山东,在鲁西南一个离兖州县城不远的宋家村。当时,家里和普天下劳苦大众一样,日子很苦,常常是地瓜干都吃不上。好在大哥在铁路上上班,有固定的收入,时常还能节省下一、两个白面馒头,拿回来给娘吃。
可是,娘,那能舍得吃啊!她就偷偷藏起来,一半给我大哥的大儿子,一半给我留下。只有感冒发烧,不能上学了或者是学习成绩好,拿回奖状的时候,娘才到村里的供销社给我买点光腚糖或者是几块饼干。
正是这样的鼓励,让我始终坚持上学,发奋读书,学会做人。
那个时候,我最想吃的就是大烧饼。偶尔跟娘、跟大哥进城,就能吃上一回。当时的烧饼好像是5分钱一个。即使自己进城,也舍不得买一个吃。省下钱来看场电影或者是买一本小人书。因为,这本小人书,就是我那昝的食粮。
我记得当时兖州城西关有个叫“御桥”的集市,相当的大。我们家离西关近点,就经常到西关市场买东西。有时就站在人家烤烧饼的地方看一看。圆圆的一个面饼,帖到那个泥做的吊炉里,它怎么就掉不下来?不一会,烤好了,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是香香的。
有一回,我们几个同学进城,凑了一毛钱,买了2个烧饼,没吃饱。可是,再也没钱买了,只好站在人家那里打转转。回味着烧饼的味道,还是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从此,吃烧饼的机会更少了。可是,我依然怀念家乡,想吃烧饼。
期间,我回过家乡几次。每次回去,烧饼都是我一日三餐的主食。姐夫总是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烧饼。据说,兖州城里,还有方圆几十里已经没有人会打烧饼了。
到了2006年,当地政府于以“山东大烧饼”的品牌,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申请了文化遗产,我真是高兴。据我了解,这可能是当地政府为这个具有几百年历史古城申请的第一个文化遗产。
造福后代,传承文化,也无愧于前人。这样的事,做得越多越好。
如今,我走进了大都市,吃的东西林林种种。但是,有味道的不多,好吃的不多,能出点念想的更不多。
我吃着家乡的大烧饼,能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感,还有我童年的故事。吃着兖州大烧饼,我想念那个即将消失的村庄,想起了娘!
——本文原载《兖州春秋》年刊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