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 | 地球上的水和水循环

关于水和水循环

大家都知道水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但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知识吧!

图解水循环:

如图所示水循环由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组成。

海上内循环环节:蒸发 → 降水

海陆间循环环节:水汽输送 →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 降水 →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以上就是简单的介绍水循环啦~ 下面是一些干货暴击!

【水循环的意义】

1海陆间循环更新淡水水资源

2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塑造

3陆上内循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用很大(关乎到地区水的多少)

4地表径流不进入海洋则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

接下来是影响各环节的因素,干货速收好!

蒸发:

1气温高温度高进而蒸发强,低则反之

2风速:风速大蒸发强,小则反之

3太阳光照:光照强蒸发强,弱则反之

4水域面积:面积大则蒸发量大,小则反之 (例:乌裕尔河在东北,但蒸发量大)

水汽输送:

1风力风向:风大,向岸风有利于输送水汽,反之则不利于

2海陆位置:离海近则大量远则小

3地形:有阻挡则不利反之有利

地表径流:

1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则量大,反之就小

2:降水多流量大则量大,反之就小

3蒸发大则小

4地质情况(影响下渗)

5植被湖泊(有则可以涵养水源)

下渗:

1降水强度:大则不利,反之有利

2地势:平坦、低洼则有利 山脉、丘陵不利

3植被覆盖率:高则有利,低则不利

4下垫面性质:疏松有利 硬质(如柏油路)、冻土、泥质海滩不利

水循环影响因素

环节

影响因素

蒸发

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水汽输送、降水

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地表径流

受地表状况、地开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下渗

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水循环原理相关的问题

(1)自然现象的形成

①沼泽地的形成:

②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③城市内涝问题的原因

小编有话说

同学们记住各种问题的图片,从如图所示的几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比如沼泽问题可以把它简单归纳为:上不去、下不去、流不走、来得多。那么每一方面根据具体题目来进行拓展,比如在下不去方面,有哪些情况能造成水无法下渗?比如在高原地区是由于冻土的原因。

接下来是和水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啦~

上游植被破坏,加剧下游洪涝灾害:植被被破坏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植被被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减弱含→沙量增加 (注意:若地势低平则会泥沙淤积进而形成地上河阻塞河道)

湿地沼泽的形成原因模板

1降水:xx原因,降水量大(南方湿地)

2蒸发:xx原因,蒸发弱(东北地区常用)

3下渗:xx原因,下渗受阻(冻土、泥质海滩)

4地表径流:河网密布,水泛滥

5排水:地势低平,凹,不利于水的排出

水盐度相关问题

1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

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暖流盐度大,寒流盐度小

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海区,盐度偏低(因为河流流动会带走盐分) 注意:湖泊若是只进不出那么它为咸水湖

4海区封闭度因素——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因为水体不进行更新)

关于水盐度知识拓展

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

1降水较少(由于被副高控制着)

2纬度较低,蒸发量大

3几乎无地表径流

4红海海区较为封闭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

1降水多(盛行西风带,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纬度高,蒸发量小

3地表径流汇入多

4海区较为封闭

巴尔喀什湖的西侧为淡水湖,东侧为咸水湖原因:

1连接口小,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2 伊犁河汇入巴尔喀什湖的西半部为西侧提供了淡水

3东侧深居内陆,降水少,且沙漠多,蒸发旺盛

来张巴尔喀什湖的图片会更直观~

易错点拨

1.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吗?

答:不是。虽然海陆间水循环又称大循环,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水循环的90%左右。

2、如何判断水体补给关系?

(1)陆地各种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2)冰川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受积雪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位,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另外,要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及特点等知识。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 案

(1)B (2)C (3)D

解 析

第(1)题,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故选B。

第(2)题,地表植被增加,叶片面积增多,蒸发和蒸腾作用加强;植被拦截降水增多,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故选C。

第(3)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作者:浅忆|饭团

排版:鱼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