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经济】:读千卷书之第151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道德情操论》【经济】:读千卷书之第151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十五本经济学方面的著作:《道德情操论》。
因《国富论》闻名于世的亚当斯密却认为本书才是他毕生得意之作。若从思想理论的内在性质和理路来看,斯密本可以被视作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儒家”。
一、《道德情操论》的焦点。《道德情操论》,斯密想要在这本书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判断?
2.人类社会成员彼此的道德判断,最初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人为什么会有良心?
4、一桩事情或一件物品的“美感”“效用”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
5、流行的习俗和惯例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和决策的?
6、人类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会秩序,除了“同情”“正义”“良心”“审美”“习俗”这类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
正义论,正如他自己所说,属于交换正义论的系谱。他很清楚,一个没有了仁慈的社会,无非就是不怎么美好和舒适,而如果没有了交换正义,则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斯密的理论框架中,始终存在着三个主体:一个行为人,一个行为的承受者和一个观察者。斯密要解剖这三个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所蕴涵的整个社会化机理。
二、神学三德。良心就是人内心驻扎着的那个“公正无偏的旁观者”,这个旁观者就像是一个检察官一样审视着这个人的一言一行,像个法官一样地对言行是否妥当做出裁决。其实每个人的“我”,都是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处在现实中的行动的我,在做事情的我,生活、工作、待人处事,他是受制于情境的,不超脱的,与环境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另一个则是进行道德思考和评判的我,这个我是心理的、抽象的、超脱的,他居高临下地观察着作为行动者的我。
正是因为比起悲伤,人们容易对我们的快乐产生更为完全的同情,所以我们才会炫耀我们的财富而隐瞒我们的贫穷。所谓“人往高处走”这一人生的伟大目标,其企图有什么好处呢?被人们同情、欣喜和赞许地注意、留心、关注,就是我们企图从中得到的一切好处。吸引着我们的是虚荣,而非安逸或快乐。但是,虚荣总是建立在被人关注和认同这一信念的基础之上的。
感激与愤恨是最立即、最直接促使奖励与惩罚的情感。所以对我们来说,谁表现为感激的适宜的、公认的对象,谁就必然看来值得奖赏;谁表现为愤恨的适宜的、公认的对象,谁就必然看来该受惩罚。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光是有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只是阻止我们去伤害我们的邻人。我们常常只要坐着不动,无所作为,便可以遵守正义的一切准则。基督教所说的“神学三德”,即信、望、爱,在至深之处与此世生活和世俗道德有一种密切的关联。
三、两种德性。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它完全不同于立法机关可能选用来强加给它的那种行动原则。如果这两种原则相互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走向幸福与成功的结局。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然时刻处在极度的混乱之中。
对宇宙这个巨大的机体的管理,对一切有理智和有知觉的存在的普遍幸福的关怀,是神的职责,而不是人的职责。被指派给人的是更为卑微的部门,但是更适合他那微薄之力,也更适合他那狭小的理解力,即关照他自己的幸福,关照他的家庭、朋友和国家的福祉;他忙于思考更为高尚的事情,绝不能成为他忽略较为卑微的事务的理由。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审慎的德性;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德性。前一种德性制止我们损害他人幸福,后一种德性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