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中秋,一个开心的圆/查金花
(一)晒谷架上听中秋
在故乡德化,中秋总是跟着凉意、伴着忙碌的秋收悄无声息地降临。
那时候的乡下,没有什么中秋的概念,也没有中秋氛围,也就是听着父母时不时的唠叨着“还有几天又是中秋了,日子过得真快啊!”。但是更加意想不到的“时光飞逝”在我家常常出现:就是挂在墙上的手撕日历,家里唯一可以用来知丑卯数日子的工具,不知被哪个猴孩子一下子撕去好几张,一下就到了中秋那页了。但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这种“乌龙”而过错过节日,厉害了我爹妈!
那时我们农村的传统中秋还没有被外面的世界同化——全民吃月饼。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过的是原生态的中秋节,中秋盛宴就是一锅秋豇豆加新芋头的闷饭,外加一大锅家养的鸡汤鸭汤。而这一餐饭都是在大姐的调度指挥下大家一起完成的。傍晚一收工回来,一大家子人热闹开心吃得饭粒无丢汤汁不撒(爸妈的家教神功)。值得一提的是每当逢年过节家里有比较好的饭菜,我妈妈都会先盛一碗让我们端给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在她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后来都不用妈妈吩咐,我们这些小的们也和妈妈一样,奶奶第一,然后爸妈第二。
我们七嘴八舌地吃完饭后,月亮已经如一张大饼一样贴在天上了。
我们一群从十二生肖里跑出来的动物开始缠着奶奶讲“鬼捉皇帝”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些乡间的“汗毛倒竖”的鬼故事啦。农村嘛,房前屋后,家家都有竹竿搭成的晒谷架,于是我们最爱的奶奶,一个出生于清朝末年的一字不识的大脚童养媳,又中秋开讲了。
开讲之前,她必会先告诫我们不可以直望月亮,因为是月亮娘娘嘛,怕我们沾着泥土脏兮兮的脸玷污了她的圣洁,那样是对她的亵渎不敬!真真服了我的奶奶!除了老掉牙的月亮上有兔子桂树等等之外,讲得最多的也是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流行于闽南泉州地区的《陈三五娘》(凄美的爱情不亚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蛇郎君》(一个美男蛇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她一定还会重复一遍和中秋没半毛钱关系的结了老茧的“陈词滥调”:你们啊要听你爸妈的话,要善良节俭不乱花钱,要多帮你们爸妈干活啊……
然后她会摸摸晒架上的竹竿看看月亮,说“竹竿都湿了,露水很重了,月亮也没刚出来时那么大了,该回屋咯”!等我们起身的时候才发现爸妈已经睡下了,忙碌的秋收把他们累坏了!
(二)乡村学校的中秋
离开晒谷架离开家离开奶奶上完大专后,我被派到一个乡村中学——南埕,一个只有三十几个教师十个班级的学校,一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继续快乐的中秋之旅。
记得那年的中秋是开学后的半个月后,因为是刚毕业,又是班主任,忙着熟悉业务熟悉学生,根本没去关心什么中秋了。突然有一天,工会主席通知我们到学校边的一个糕饼作坊去自行领取月饼。第二次单位发福利(第一次是教师节),我们都超级开心,我们几个女教师相约着去领月饼,还没到饼坊就闻到了饼的香味。裸饼!五仁葱油馅,没有包装,没有雕饰,满脸麻子,淳朴可爱,微微的体香让你立刻想把它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品尝它的味道。
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就一起拿出我们各自的美味佳肴山珍海味:煮海带、榨菜丝、糟菜、煎豆腐等等,也就是我们三餐家常菜(那时我们都装个电丝炉自己做饭),拼上两张书桌,就着月饼配着闲话,共享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中秋佳节,没有大鱼大肉,甚至连荤腥都没有,但是,好像就那么满足那么惬意……我们天南地北地侃着,心无罅隙地聊着,拿出各自的月饼,切下一小块过过瘾,剩下的我们一致都要带回家让父母品尝一下他们孩子的“第一桶饭”“第一袋皇粮”。
还有一年的中秋是和学生们在操场上,借着月光,围坐一圈,玩着“丢手绢”的游戏,谁中奖了谁出节目。到最后,纷纷溜走。没节目穷输不起啊!
(三)不断升级的中秋文化
几年的乡村教学生涯一眨眼就过去了,进城的第一年,小丫从幼儿园回来,问我“麻麻,我们也买月饼吗?我班的很多小朋友家都买月饼了呢!”
那年的中秋,我是牵着小丫的手唱着“爷爷为我打月饼”的童谣到街上买月饼。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月饼,包装隆重繁琐,无法知晓“庐山真面目”,价格天上地下,挑花了眼挑昏了脑,最后由小丫拍板拎了一盒回家。
那几年吃月饼成了家家户户的共同的中秋节目!大家都在“拼”月饼!“拼”买,“拼”送,“拼”礼尚往来。
拼着拼着,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亲戚朋友们不聊月饼了,月饼已经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了。大家开始“发”短信了,一种或者原创或者抄袭的中秋文字游戏,估计那几年用得最多的汉字就是复制粘贴了。中秋还没到呢,问候的祝福的短信就铺天盖地应接不暇地从手机里冒出来!手机不断的卡卡卡!不过还是越卡越开心!
近些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开启了“晒中秋”模式:晒朋友圈和中秋红包了。一到中秋,没人“拼”月饼没人“发”短信了,而是晒家人朋友的中秋游,有图有真相,天涯海角,上北下南,国内国外,草原沙滩……大家也不送月饼了而是送一大堆的“赞”。
从裸饼到精装,从原生态到升级换代,从懵懂无知到世事洞明,从物质到精神,从月亮娘娘到月亮女神,人类在传承优秀文化,也在创造美丽文化,每个中秋节都融入了人们甜美的回忆和美好的憧憬。2017的中秋,不知大家又会“拼”什么“发”什么或“晒”什么,我没办法预测想像。但我要赶紧把过过的一个个的中秋拼成一个圆,一个开心的圆,填满记忆梦想填满亲情友情填满历史发展变迁,做成一个大大的爱心月饼,晒到微信圈!
作 者 简 介
查金花,女,60后,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瓷都德化,中学英语教师,喜欢文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