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统计数据分析的最后,跳出专科医院,聊一个更虚更长、但显然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医院的性质属性问题。医院的性质对医院的行为会有深远影响,不同性质医院的变化趋势,对我们理解医疗服务行业的未来也是重要参考意义。非公医疗机构收入由2015年的2750亿增至2019年的6016亿,年化增速超20%,增长迅猛。在整个医疗机构收入中的占比,非公的民营医疗也还只是由9.3%提高到13.0%,从营收上看仍然是公立医疗机构主导,但边际上民营占比不断抬高的趋势很明显。非公医院对公立医院的挤压态势,在2013年国家出文鼓励社会办医之前就已存在。这里的关键,我们的理解,还是显著的效率差异。在相对标准化(专科)、相对低门槛(基层)的市场里,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的显著效率优势,是“民进公退”背后的推手。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在之前公立为比较基准的市场里,营利性民营医院是相对容易建立效率上的竞争优势的。但以足够长的未来视角来看,营利性民营医院的这一“比较优势”,有可能会迎来相比传统竞争对手“公立医院”更强竞争对手的挑战:非公非营利性医院。下图是根据美国医院协会(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提供数据测算的情况,2018年美国医院中47.8%是Nongovernment Not-for-Profit Community Hospitals(大体等同我们的“非公非营利性医院”口径),若剔除Psychiatric Hospitals(精神科医院),则占比超过50%,似乎最主要的医院类型;相比之下,Investor-Owned (For-Profit) Community Hospitals (大体相当于我们的“营利性民营医院”)的占比是21.1%,也不少但明显少于非公非营利类型医院;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Community Hospitals和Federal Government Hospitals (两者合计大体相当于我们的“公立医院”)占比则只有18.1%,不再是主要类型。下图是中国2010-2019年不同性质医院的数量占比变化,公立医院占比由66.2%快速降到了34.7%,当然营收上公立医院仍然是大头、“民进公退”更多是抓大放小让出外围;与此同时,营利性医院数量占比由24.4%提高到40.0%,增长快速。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非公非营利性医院的数量占比也由9.4%提高到25.2%,虽然没能像美国那样达到近半的份额占比,但增速也算得上迅猛,基数比营利性医院更低,不过过去20年增速比营利性医院明显更快。中国因为特殊历史背景,对这种“非公非营利性”医院的影响缺乏直观的感受,但在海外这种例子是普遍性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常年排名第1的梅奥诊所就是一所非营利性的私立(非公)医院,梅奥有一个医院董事会来对重大决策负责,但梅奥不对股东分红;在全美的各种医院排名里,梅奥经常会在7-8个甚至更多科室上斩获榜首,并且引领了大量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另一个更近一点的例子,是台湾的长庚医院。长庚医院是王永庆与王永在兄弟在1976年创立的非营利性私立医院,现在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医院系统,并且保持很高的口碑评价;现在每年服务860万门诊人次、拥有10000张病床和18万人次的手术量,在台湾医疗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国内最好的协和医院在被政府接管改制前也是非营利性非公医院:1906年英美五个教会在北京合办了一所医学院,取名Union被翻译为“协和”(同年耶鲁大学在湖南成立了另一家非营利性非公医院“湘雅医院”),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后投入更多资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医疗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复旦版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TOP3里除了协和医院还有华西医院初期也是非营利性质的非公医院,另一家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前身则是原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相比公立医院,非公非营利性医院因为有更市场化更灵活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可能在服务体验和运营效率上更有优势;而跟营利性私营医院,非公非营利性医院会更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而非自身的营利,这种“非营利性”定性在与政府相关的土地获取、税费缴纳等方面都会有优惠倾斜,也有更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且,医疗需求特别是疑难杂症诊治高度依赖训练有素的医生,这些医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可能普遍有悬壶济世的情结,“非营利性”的定位可能也会更有利于获得他们的情感认可(想象一下医学生入学时的宣誓词)。“医学”是关乎社会福祉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预计会有越来越多完成积累的社会力量,以捐赠或举办的方式参与非营利性私立医院的发展来反哺社会。当然,投资逻辑是多层次的。对于当下的大部分上市专科医院而言,“非营利性私立医院”的竞争压力,都还只是个相当遥远的潜在风险。四、 微观样本:行业约束明显,但也有强烈的个体性差异在上文分析中提到结余率最强的5个专科方向,包括“美容整形、口腔、眼科、精神、肿瘤”都有对应的上市公司,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具化的观察范本。因为统计年鉴未披露辅助生殖的数据,所以,锦欣生殖没有被纳入考虑。下面是这五家代表性公司的5年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它们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到,这些公司大体还是受到上述行业性营收增速与盈利能力约束,但个体与行业之间还是有很强的个体性差异。说明行业分析仅是背景参考,具体投资分析仍需更多地着眼到具体标的自身。1.、华韩整形——新三板挂牌的美容整形连锁,截至2020.11.13日市值是26亿人民币。2019年8亿营收、增长16.2%,0.8亿净利、10%的净利率,毛利率50.7%是几家专科医院中最高的,但21.3%的销售费用率同样也是最高的,整形美容领域极高的获客成本是个不小的问题;华韩整形过去几年的营收增速和利润率水平,也未能体现出行业统计数据所展现的极高行业需求景气和盈利能力,这点比较奇怪,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如果只是因为合规成本等因素所致,那未来随着行业规范,华韩仍然有机会逐渐体现品牌优势;但如果是经营和治理问题,则就需要警惕。与行业统计数据相比,华韩整形过去3年营收增速14.0%,低于美容整形专科医院3年年化36.8%的行业增速,2019年10.3%的净利率与2018年10.4%的行业结余率相仿;盈利能力相仿而营收增速明显更低,华韩整形相比行业是否有显著竞争优势是需要打问号的。2、爱尔眼科——创业板上市的眼科连锁,中国最大的眼科专科医院连锁集团。截至2020.11.13日市值是2838亿人民币。2019年99.9亿营收、增长24.7%,14.3亿净利润、对应14.3%的净利率,营收增速不错而净利率不太突出,这与爱尔持续投资培育新医院有关。爱尔历年年报都有披露的相对成熟的“重庆+成都+武侯+沈阳+衡阳”5家子公司,过去5年年化营收增速15.8%、5年平均净利率21.7%,而长沙爱尔2018年披露的净利率高达34.8%,可见爱尔眼科成熟医院的净利率是比较可观的。2019年爱尔眼科有10.5%的销售费用率,与其不低的消费医疗权重相匹配。与行业统计数据相比,爱尔眼科过去3年营收增速35.7%显著高于眼科专科医院3年年化23.4%的行业增速,2019年14.3%的净利率略高于2018年12.6%的行业结余率;盈利能力略优而营收增速明显更高,暗示了爱尔眼科相比行业的显著竞争优势。3、通策医疗——沪市主板上市,口腔连锁为主营,截至2020.11.13日市值是779亿人民币。2019年营收18.9亿、增长22.5%,净利润5.08亿、净利率高达26.8%。通策医疗5年毛利率均值42.4%低于爱尔眼科的47.1%,但通策医疗的销售费用率不到1%,使得通策医疗整体净利率显著高于爱尔眼科,作为通策口腔旗舰店的杭口,甚至达到了41%的惊人净利率。虽然口腔医院中有不少消费医疗属性很重的业务,但通策医疗以几可忽略的销售费用投入实现多年平均20%+的营收增速,这样的经营效率确实没得说。与行业统计数据相比,通策医疗过去3年营收增速29.2%显著高于口腔专科医院3年年化19.6%的行业增速,2019年26.8%的净利率也显著高于2018年11.5%的行业结余率;盈利能力更强的同时营收增速也明显更高,至少从财务指标看,通策医疗相比行业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4、康宁医院——港股上市的精神科连锁,中国最大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连锁集团,不是港股通标的,截至2020.11.13日市值是17亿港币。2019年营收8.56亿元、增长15.6%,2019年营收增速因为下半年的“洗”业绩有虚低成分,过去3年年化营收增速27.2%;净利0.57亿元、净利率4.47%,2019下半年“洗”业绩拖累了净利率表现,过去5年净利率均值是10.5%还可以。康宁医院过半收入来自医保,销售费用也是几可忽略。康宁过去几年因为扩张拖累了利润率表现,等前期新建医院逐渐渡过培育期后,后面的净利率还是有希望回到比如12%左右甚至略高水平。与行业统计数据相比,康宁医院过去3年营收增速27.2%显著高于精神专科医院3年年化15.4%的行业增速,2019年净利率只有4.5%,不过假设正常化后净利率可以做到12%,也会高于8.3%的行业结余率;调整后的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都强于行业,对应了康宁医院相比行业的竞争优势。5、海吉亚医疗——港股上市的肿瘤科连锁,中国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连锁集团,港股通标的,截至2020.11.13日市值是332亿港币。2019年营收10.87亿人民币、增长41.76%,净利润0.4亿元、净利率3.66%。放疗设备和放疗中心是公司一大特色,过去几年净利率与高企的财务费用率息息相关,未来业务正常化后有望达到10%左右的净利率,但能否大幅超过10%也有待观察,如果从行业统计的结余率数据看,可能也不容易。与行业统计数据相比,海吉亚医疗过去2年营收增速34.9%显著高于肿瘤专科医院3年年化11.9%的行业增速,2019年净利率只有3.7%,不过假设正常化户净利率可以做到10%,同样高于5.9%的行业结余率;与康宁类似,海吉亚调整后的营收增速和盈利能力都好于行业,也体现其相比行业的竞争优势。可以看到,除了华韩整形之外,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康宁医院、海吉亚医疗的营收增速和(调整后)净利率水平,都显著好于行业整体水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专科医院由于更进一步的细化分工,降低单个医生学习曲线的同时,也提高了业务的可复制性,这会明显增加行业龙头公司利用自己的经营效率、规模效应等优势,获得好于行业平均的营收增速和利润率水平——用我们比较喜欢的归类,就是类别的专科医院的连锁业务,也有一定的“后置壁垒”,行业的效率龙头更值得重视。当然,业务特性和行业趋势只是一个方面,投资分析还需要考虑具体公司的行业竞争力、企业家的格局胸怀、企业的治理管理与执行状况,以及估值水位及相比市场包含的认知预期差等等。下图是上述5家上市专科医院的市销率,从1.6倍到43.7倍不等,几家公司之间的估值差异有点大,当然也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质地差异也有点大。考虑合规等因素,本文主要是想提供些行业数据和业务视角,无意讨论点评具体上市公司的估值理解和投资判断,仅供分析参考。五、小结1、受益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专科医院拥有显著好于综合医院的营收增速,这一趋势可能仍会延续;未来5年预计仍会有10%+甚至12%+的营收增速,这是行业景气的基础。2、专科医院盈利能力也显著强于综合医院,但不同类别专科医院的盈利能力差异巨大;有很强消费医疗属性的“美容整形+眼科+口腔”和手术依赖度低但有特殊场所需求的“精神+肿瘤”,这5类专科医院拥有相对突出的行业性结余水平,值得更优先关注。3、各类医疗机构包括专科医院,收支结余率在2017-2018年普遍“挖坑”下滑,2019年又普遍大幅反弹,我们的理解,与公立医院改革不同政策落地节奏的差异有关。未来,医疗服务整体的结余率可能会相对稳定于新的稳态,医改冲击的困难期可能已经过去。4、但从足够远端的未来视角来看,同时拥有“非公”与“非营利”优势的非营利私立医院,未来会否对营利性专科医院有潜在冲击,可能是值得提前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