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文/刘春平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国内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2.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突出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忧郁、敌对、恐怖六个因子的均分明显高于常规。近年来,媒体频频披露诸如在学生脸上刺字,用火钳烫伤学生,用小刀割破学生手指,当众扒掉学生的裤子,用语言挖苦讽刺学生等个别中小学教师体罚、虐待学生的事件,引起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对校园暴力事件发出感慨: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下一代接班人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为教师心理减负势在必行。
一、教师心理负荷的来源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除了有着一股职业共同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晋级升职,人际关系的淡漠等压力之外,还有着比其他职业更强烈更持久的心理负荷。
首先,教师的工作业绩是最为直观的,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很少有可能掺杂水分,基本上没有主观或模糊的成分。在旧有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业绩不仅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如评先表模、职称晋升等相关联,还直接与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挂钩,被社会所密切关注,没有哪一种职业承担如此沉重的压力。面对家长的期望,教师不仅延长工作时间(每天远远超过8小时有的地区长达15多个小时),还要有明确的效率。在人们呼唤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时候,在升学指挥棒的挥舞下(有些地区学生少考一分,上小学初中家长要多掏9800元,上高中家长要多花16000元,上大学要多花几万),在家长的这种急功近利地殷切期盼中,教师哪里敢减负,他们除了超负荷地工作,别无选择。因此,教师队伍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都比较高,这对教师的心理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学校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地方,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培训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形,小学女教师偏多,并且有认同学生变得幼稚化的倾向,他们十分在意班级荣誉,在乎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她们带领学生力争在各项竞赛中获胜,清洁卫生争红旗,做眼保健操争先进,课堂纪律也要争第一,这样严格要求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然而,这也无形中给教师制造了压力,也势必会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第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明显偏多(有的班级一个班有70多人),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过分宠爱,形成固执任性、争强好胜、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大。一些家庭冲突也肯定影响学生的学习,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网恋、黄色出版物不断地冲击青少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师生关系紧张 ,教师对学生批评教育导致学生顶撞、辱骂,甚至被殴打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学生对教师施暴时,又有谁站出来保护教师的人身安全?个别学生或家长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少数学校竟为了避免产生负面 影响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压抑、安抚受害的教师,这无形中滋长了学生的错误,教师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哪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
再者,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家长制的学校管理方式盛行,领导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随意训斥、冷淡教师,无视下级的存在,随意剥夺教师的健康权和休息权,动不动就拿着“下岗”“末位淘汰”的大棒吓唬教师,使每一位教师都处在恐惧与不安之中。
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忽略自己地七情六欲,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 心的角色冲突。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我们没有理由赋予教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把教师地地位神圣化。然而,社会和家庭将学生品德教育、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完全交付给教师,学生家长大多也只关注孩子智力上的投入,而忽视了他们人格上的成长。这种过度依赖教师的心理,使得学校不得不将社会、家庭应该承担而没有承担的责任承担下来,就是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也无法承担的重任,而教育好学生本应该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任务。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时候教师的辛勤付出,收获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尽管跟过去相比,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确实提高了,但如果横向比较就不得不承认,我国中小学教师属于低收入阶层,某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教师工资被拖欠,据报载有的地区教师一月仅有44.5元,教师的生存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教师队伍人心涣散,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仅就上述几方面看,教师的压力源出多头,压力确实强烈而持久。
二、如何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不能等闲视之。因此,必须正视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困难,及时给他们减压,迫在眉捷。如何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二方面着手。
其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捧出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待值和改变工作的方法、心态、言行,还要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可贵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知错就改。过而能改,善莫达焉。
2.调节情绪,保持平衡。清苦、清高概括了教师形象,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走出了象牙塔;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因此,做好自我调节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其具体办法是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3.善于交往,融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对他人尊重信任、友好宽容,才能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从而拥有健康平和的心态。
4.热爱事业,乐于奉献。教师的心理素质来源于爱,也就是对教育的热爱。教师的爱心来源于对职业的理解,来源于职业理想,来源于职业责任,来源于职业良心,也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爱的反馈。教师在投身他所热爱的事业的过程中,不仅尽职尽责,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保持健康的心理。
5.积极锻炼,自我放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战胜各种压力的基础,当然,与朋友交谈,有规律性的作息都可以放松自己。
6.淡泊名利,宽以待人。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名利乃身外之物,它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要努力做到荣辱不惊,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心安理得。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上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7.适当定位,自我欣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但不要把自己的抱负和目标定得太高,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自然就会心情舒畅。
其二,学校要发展,教育要出效益,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心态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帮助教师克服心理障碍,也是学校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将心理培训、心理辅导纳入继续教育体系中。原国家教委在1999专门制订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增强他们对心理卫生的意识,为他们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培训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其目标不单纯是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体验:体验被尊重被呵护,培植爱的能力。心理培训也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态度的学习:完整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改变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其次,学校心理辅导应帮助教师及时疏泄负面情绪,调整心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请心理医生来校作专题讲座,心理医生就教师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解,与教师交流,给教师减压。
再者,学校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开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渠道,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生命、生存、成长,尽可能地使教师有更多地体验成功和快乐的机会。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搞好后勤保障,优化教育环境,端正办学理念,制定合理的具有“人本”特征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打造一支身体、心理健康,感受良好,情绪高涨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打好课改这场硬仗。 (刘春平 湖南省涟源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