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生姜俚语多,了解惠你我(三)
按语言学家的定义,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一般来讲, 熟语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结构稳定性;一个是意义上的整体性。而与姜有关的熟语,多以谚语的方式出现,比如: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这一固定词组中,只有10个字,确使我们可将两种主要食品调料的最根本特性牢牢记住了,一个是姜辣,一个是醋酸。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简练、表达准确、易记易懂、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不仅普遍隐含哲理,而且短句或韵语中文字对仗还非常工整。因此不仅极易为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广大民众所接受,也同时为自命清高的骚士墨客所赞赏,可谓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语言文化形式。正因如此才能够在中国愈久弥新广为流传。
民谚文化与姜文化的组合,实在是一种文化雅趣景观。民间与姜相关的谚语极多,如:“早上3片姜,赛过喝参汤”、“每天3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十月生姜小人参”、“常吃生姜,不怕风霜。”“上床萝卜下床姜”。这些谚语将姜所特有的驱寒、解毒、美容、融栓、补气、健身作用暗含在其中,可谓是简单实用、便于记忆的保健妙语真言。上述这些有关姜的民谚,总结概括起来大致上就是三句话,一是,食用姜对人们身体有医疗保健作用;二是食用姜要注意时辰与季节变化,具体地说,就是姜要早食晚不食,姜要夏食秋冬不食。三是,食用姜要注意适可而止,不宜多食。人们切莫小瞧这些民间谚语和食用提示,这小小民谚,实质上闪烁出中华几千年医药文明博大精深的耀眼光芒。
中国古人所著医药之书,首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对于生姜有如下的记述:“姜,气味,辛,微温,无毒。(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主治: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毒,去冷气。益脾胃,散风寒。”从文献记载可知,姜具有解毒和中、益脾胃,散风寒之功能药效。曾经有人问药王孙思邈:“人云夜间勿食生姜,令人闭气,何也?”意思是说,我听说,晚上不能吃姜,会造成人气脉不通畅,是真的吗?孙思邈回答说︰“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孙思邈答道:“生姜药性辛温是主人体发散类药物,夜间人体的气本已收敛,食用姜后会引起人体进入升发状态,这违反了人的生物节律(天道),肯定对人身体健康不利。”孙思邈(581-682),是北周、隋唐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对中药研究实践的极其深入,被后人誉为“药王”。因此他的这番话极具权威性。在其他医药古籍中也能见到对午后食姜的危害的阐述:“午后至夜间,若非治病,不宜食姜,因夜气收敛,姜酒之类辛散,不宜养生保寿。”从这一记述中不难看出,晚上食姜与人体生物钟的节律相违背,人体晚间机能需要平复收敛,而姜本属热,是起升发作用的,晚上吃则会与人体机能不协调,让人上火,有损身体健康。
谈到食用姜与季节有关话题,则相关古代记载非常多,比如:孙思邈曾经说过: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意思是说,如果秋季食用姜,明年春天容易患眼疾,减少寿命,伤筋害体。《晦庵语录》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这句话真是直截了当,秋季食姜会短命。
李时珍用自己的行医经验证明了这一说法︰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李时珍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不仅是秋季食姜对身体有害,而且如果是病痔之人,因食姜饮酒病情立即发作,而痈疮病会因食姜而加使病症恶化。这一说法很有说服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古药典籍上指出︰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则禁之。意思是说,夏季人体之火需要发散,食姜可利用其生发性,达到排汗去火,维护身体平衡健康的目的。秋季气候干燥,燥气环境伤肺,应该让身体内敛,不宜发散,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此时再加之吃辛辣的生姜这类发散之物,走气泻肺,肺部就会受到气候与食物的双重伤害,这会加剧人体失水,引起机体失衡,从而导致出现疾病,显然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知道,中国中医理论是辩证理论,与西医理论基础完全不同。按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理论,任何药草都有利弊,用对是保健,用错是伤身。比如,姜虽然对人体健康有诸般好处,但是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也是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的,为此谚语中提到了“每天3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预警提示。这里的3片,并非是教条主义的只能食用3片,因为严格意义上姜片亦有大小厚薄老嫩干湿之差别,无法给出每片究竟应该掌握的标准量,因此在这里只是不宜多食的意思,这个道理中国人都明白。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