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刚丨大山深处
一双忧郁的眼睛,躲躲闪闪的目光,能够剜得你的心尖疼痛;
一个背负化肥的年轻妇女走在之字形的山村道路上,不时停下来回过头等我们,我们怀着愧疚互相催促:“走快些!”
木垛房;一棵立在路边,面向山谷亲切挥手的高大松树……
在几天时间里,我眼前挥之不去的总是这些图景。
5月8日,我们从何梁村出发,经过两个村庄和一片田野,七弯八拐,微型车辆驶上砂石路。在牟定西北部,目力所及都是茫茫群山,夏日午后的酷暑,在低速行驶的汽车里肆虐,衬衣濡湿贴在劣质皮革座位靠背上,山道上鸟雀不飞,偶有农用车辆对向驶过,碾起漫天尘土,在微风中扑向山坡。车辆岔入另外一条山道,驶往新房(村委会),路面变得崎岖不平,俯视路面,竟如缩微的纵横沟壑一般。看得出箐很深,山谷对面的山一片葱茏,树尖上点缀着栗木树特有的翠绿色,彰显勃勃生机。我们的目的地在山脚,转一个弯,过一匹桥,路面变得平坦,河谷也变得宽阔,河流清澈温情脉脉,路的另一侧几股细小的山泉水在山脚流淌。
车子停在路边。对面半山腰,或高或低横卧着十几所房子,掩映在也高高低低的绿树里。电话联系十多分钟后,一个年轻妇女从村道上匆匆走来。随后,她背着一袋化肥,带领我们走下路坡,穿过狭窄田野中的桥梁,来到盘旋而上的村路。在一个拐弯的地方,她停下来等我们,她以负重的姿势回过头看我们,角度刚好,目光随意亲切:“路不好走,你们慢一点!”前边的人赶忙说:“不要管我们,你朝前走!”
我们走了也有十多分钟,走得气喘吁吁,走得一脸的汗水。路很陡峭。路上路下,长着香椿树和核桃树,半山腰斜偏偏生长着一株高大苍劲的松树,似在挥着阔大手掌迎客。差不多走到村子的最高处,路边有两间木垛房,旁边就是年轻妇女的家。
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这样的医学术语很抽象,但是看到男主人就一下子变得客观具象:腰已经弯曲接近90度,侧着脸仰视我们。
这个大山深处的普通院落,青砖、宝丽板、太阳能,默然无语的告诉我们这个家庭过去的家境。堂屋里山墙上挂着一个相框,有几张生活照,其中一张是夫妻照,男着蓝女穿红,艳丽的彝族服装映衬着帅气漂亮的年轻夫妇。“咦,这不是段惠玲吗?”有人眼尖,指着一张照片回头问年轻妇女。女人走上前,但似乎想不起来的样子。“哦,丁老师家爱人。”有人小声提醒。女人嘴角抿了一下,一丝喜色掠过眉梢:“那些年他常来我家。”丁老师是本县歌舞乐民俗专家,不用多问,彼时,这对年轻夫妇男的弦子弹得板扎,女的也一定歌声嘹亮。
但是,6年来,这个家庭罹遭不幸。男人在劳动中脚趾意外受伤,后因感染导致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疼痛,必须长期服用镇痛和治疗药物。父母年逾60,一个孩子在读小学。农田、山地、果树、烤烟、牛羊,事情繁重细碎,家庭催撵着人无法停下忙碌的脚步。年轻女人话不多,31岁的年纪,劳累和憔悴已经过早地写在脸上。
相框下面一米见方的墙面上,整整齐齐张贴着4排大小一样的奖状。“儿子读小学4年级,这些奖状都是儿子的。”见我们关注,女人插嘴介绍,而且第一次当着我们露出笑脸。处境艰难,孩子的成长和成绩,是母亲最内心的精神寄托和一切劳累之后的最高奖赏吗?女人的灿然一笑,内涵沉重如山……
我们今天随着县红十字会医院而来。同来的两位医生为男人做了检查,之后,他们摇头叹息,连预先准备好的针灸也放弃了。院长杨成浩代表医院给他家买了一包化肥,两袋糕点和捐助1000元钱;姚学荣医生也为患者带来免费配制的20天的药物(之前已赠送两次),同时承诺长期为患者免费提供镇痛药。
我们才到,这户淳朴的人家就做好了饭,不到四点钟就上了桌。我们不忍心吃,但是不吃走不了。我们吃了最早的一顿下午饭,四点钟,在这个叫核桃树的彝族山村。他们的父亲陪着我们喝酒,婆婆和儿媳一道忙着添菜盛饭。农家小灶酒,农家土鸡,陈年老火腿栗木树一样细腻红润,棠梨花、野生菌,碧绿的小茴香。我们请两个忙碌的女人落座,她们都说:“吃过了!”到后来我们才明白,这个村寨还保留着女人不上桌的旧习。我们吃了一次最难于忘怀的晚宴。
5点多钟我们离开的时候,在村道边随手采摘了一大把香椿,年轻女人早已经在河岸边为我们挖了一袋牛蒡子。她站在路边,拄着锄头目送我们,在后视镜里,我没有看见她挥手,但我知道,她一定以固定的姿势目送我们,直到车子无影无踪。
我们从西北来,从东南方向离开。和来时不同,尽管酷暑渐退,但没有从车窗里飘出笑声,声音和心情一样沉重。我们说着年轻女人。在拽不住脚步的时间里,她走过六年,即将开始第二个六年……
“照片上年轻帅气,现在脊柱畸形关节强直,过去和现在,罹难不幸之人目光忧郁,牵扯着心尖一起颤抖。”我发现,我当天晚上留在QQ上的话,不全对,牵扯着心尖一起颤抖的还有大山深处的女人,她同样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心理洗礼——大山深处还有的,俗世正好缺少。
作 者 简 介
何刚,男,汉族,1968年生于牟定。198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600件。出版小说集《哪块云彩不下雨》,编撰连环画《一块豆腐》,编撰企业史书《牟定电业52年》,采写长篇报告文学《彝山金喜鹊》,编辑(执行)散文集《化佛传说》《山茶花开》,作品收入70余种选本,获县级文学征文一等奖9次,州级以上奖励17次;现为云南省作协会员,楚雄州作协理事、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牟定分会主席,《牟定散文》《青龙中学校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