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蒋立行:国学大师陈寅恪
作者在读书
清华大学刚成立国学研究院时,曾聘请了一位无学历、无著作、无名望的“三无学者”,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自幼好学,19岁时从复旦公学毕业,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他在国外先后留学十几年,学识渊博。一身傲气的傅斯年在欧洲接触了很多留学生,发现很多人都只是混文凭而已,但见到陈寅恪之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留学期间,陈寅恪无书不读,夜以继日,以至于把眼睛都读坏了,但他只求学问,不求学历。很多大学课程他都没有要学分只是跑去听课做笔记,他说:“考博士并不难,而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的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在别人的眼里文凭是一个才学的证明,但在他的眼里学问才是第一位的。
1925年,35岁的陈寅恪从国外回国,当时清华大学刚成立国学研究院,想聘请四位导师,确定好了三位,还缺最后一位。有人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云祥不知陈寅恪为何许人也,就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博士?”梁启超回答说:“他不是博士。”曹云祥继续问:“那他有哪些著作?”梁启超回答说:“他也没有著作。”曹云祥摇摇头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就这样,当时既无学历又无著作也无名望的“三无学者”陈寅恪成为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最后一位导师。但很快这位学问贯通中西的大师便深深地折服了整个中国的学界。陈寅恪在清华讲课,不仅本校的教授、学生来听,北大的教授、学生也来听。清华国学院的吴宓每课必到,风雨无阻;朱自清、胡适等教授都是陈寅恪课堂上的学生。当时有人笑谈,如果你在国学上有不懂的就问王国维,王国维不懂就问梁启超,梁启超不懂就问陈寅恪,陈寅恪不懂那整个中国就没人能懂了。
陈寅恪认为任何人在学术上都可能会有错误,错误可以商讨,但若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就无法发扬真理。当别人为得名声而混文凭的时候,他不求学历、只求学问、潜心治学。当别人图轻松省事而敷衍的时候,他立下“四不讲”原则,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的一生都在坚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以自己的学术安身立命,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宗师,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作者: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蒋立行;指导教师:徐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