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动静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一、动与静

身体的周期性波动使我们处于工作与休息交替进行的状态,使我们处于“动”与“静”两种状态的交替变化中。

“动”能够消耗能量,能量的过分消耗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休息,必须进入“静”中进行修养以补充和恢复能量。

“静”能够补充和恢复能量,能够使我们恢复健康,因此我们必须研究“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静”恢复健康,再现阳光生活的勃勃生机。

二、制心一处——特殊的静

“动”是“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状态,与之相反,“静”则是“选择性思维”处于低频活动状态。

“选择性思维”的低频活动状态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那就是“选择性思维”的唯一活动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会专心致志地观察和思考同一件事。

比如我们闭上眼睛,脑中专心致志地写毛笔字。这是一种特殊的静,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这种特殊形式的静,那么就能在健康方面获得很大突破。

三、昏沉的静

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事情,比如:穿衣、吃饭、坐公交等等,我们经常生活在这些琐事中,对之非常熟悉;同时这些生活琐事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却并不复杂,并不急迫,不会使我们产生复杂的逻辑思维。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由自主会思考这些事情,对这类思维内容的运作将使我们进入“昏沉的静”,比如:睡眠等。

四、睡眠并不会使我们得到真正的休息

“昏沉的静”(睡眠)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经常使用的一种静,我们总是通过这种静进行休息。这种静是我们在休息状态运作生活琐事而形成的,由于我们思考的事情总是比较多、比较散乱,因此这种静从思维内容方面来讲是一种“散乱的静”。

这种由散乱而形成的静与我们在工作中的“动”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工作中的事情往往比较重要、比较复杂。正是由于这种静和我们工作中的“动”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这种静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不能使我们疲倦的身心得到根本恢复,结果导致我们从这种静(比如:睡眠)出来后并不会感到神清气爽、身轻如燕,而是相反地往往感到身体困乏,头脑不十分清醒。这是一种昏沉,这样的静是一种“昏沉的静”。

五、清明的静

“清明的静”是运作特殊思维内容而形成的一种静,与“昏沉的静”不同之处在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虽然也具有一定逻辑性,但其逻辑性不是非常强,这时候“选择性思维”不会来回的在各个观察对象之间来回的选择,活动频率很低,接近于唯一活动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往往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而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的事情。比如绘画、书法等。

由于“清明的静”所运作的思维内容能够给我们带来清静美好体验,因此“清明的静”能够引导我们进入清静美好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休息,这样就能保持健康,有利于长寿。

医学统计学显示,长寿群体是那些搞书法、绘画的群体,而不是运动员群体,更不是被生活琐事甚至烦恼所缠绕的人。

六、专注的静

“专注的静”是“选择性思维”处于唯一活动状态,同时在这种状态我们所运作的思维内容不具有逻辑性,比如:我们在心中唯一地、专注地沉浸在对慢动作的观想中。需要注意的是“清明的静”也可以观想书法、绘画时的慢动作,但那种观想却是侧重于体验美好的,也就是侧重于体验观察对象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专注的静”是在静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专注力(非逻辑性的专注力)而形成的一种静,其专注的成分远远大于静,因此能够使我们进入专注所特有的状态,比如在这种状态我们将完全丧失身体觉受,我们将完全不使用身体。

完全不使用身体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科学使用身体导致的。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颗小树,如果我们像小孩子那样整天摇动它,在它上面攀爬,那它一定会枯萎生病。反过来,如果我们完全不干涉它,那它将得到彻底恢复,逐渐长成栋梁之才。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完全不使用身体,那么身体将获得真正的休养生息,这样身体上的各种疾病将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将能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健康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