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钱松“心心契合”,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也就是前年的事情吧,一位印友说他的朋友要结婚,他要送一方印给朋友,已经想好了印文要刻“永结同心”四个字的朱文,可是怎么也写不好印稿,让我帮忙一下,本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但真正动手,才发现,这中间的问题还真不少:“永”字和“心”字的方圆不易处理,印面团聚不好处理等(这种无奈感,只有真正设计这四个字的人才会知晓)……。
于是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求诸名家印谱,忽然想起方介堪先生曾刻过一方“永结同心”的朱文印,于是拿来学习,如图:
(方介堪先生和他的永结同心印)
早就见过这方印的印蜕,乍看不觉得有什么精巧,真正自己设计过这四个字时,才真的感叹名家的印,真的厉害!
在这方印里,“永”和“心”的弧形笔画以及“结”和“同”的直线笔画是对角呼应的,“结”和“同”的“口”部又是对角呼应的,最简单的字“心”字,在字的中心加了一个小小的“块面”,强调了“同心”的意思,“结”字的“纟”部向上顶入“永”字下部的空隙,咬合得异常紧密,强调的也是结合的意绪……
印面几乎处处都是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
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其实,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在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中,都是苦尽心力,耗心费神的,那些成名成家的人,真的都是“名声岂浪垂”的,篆刻同样如此。
本文要介绍钱松的一方篆刻作品,印面文字是“心心契合”。这方印印面文字与上面提到的这方印有接近的文字意境,于是我们拿出来再细读一番,看看这些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如图:
(钱松和他的“心心契合”印)
“西泠八家”是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又都有自己的印风个性,比如丁敬高古玄雅,蒋仁沉着古醇,黄易遒劲秀逸,奚冈冲和拙质,陈豫钟娟秀工致,陈鸿寿雄迈恣肆,赵之琛娴熟精能,钱松则稚拙淳古,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风格是单一的,比如钱松的这方印,在稚拙淳古之外,它还有更多的文人巧思。

读印

要我说(因为审美的多元性,读印从来都是欣赏者的一家之言),这方印的妙处在于意境。
1、重文与镶嵌。注意看,这方印的两个“心”字,第一个被夸张处理(这是这方印最让人叫绝的处理),处理成了顶天立地的高度,表达的正是心情舒畅的情绪,而两个心用合文(重文)符号“=”之后,表达出的意境也恰是“两心”“契合”成“一心”的意境,更何况,重文符号巧妙地镶嵌在第一个“心”所空出的空地之内,其契合程度也同样表达“心心相契”的意思。
(两心契合与倾心)
如果仔细揣摩,这方印右侧的“心”字高高挺立,底部却只有“一只脚”立在底边,其形态是向左倾斜的,其象征意义不也正是“倾心”的意象,而互相“倾心”不正是“心心契合”的前提吗。
关于重文符号的使用要注意一点,在同一方印中,重文符号尽量不要多次(两次以上)出现,并且,同一个重文符号不要重复替代两个以上的字(或者同一个字用两个重文符号加以重复利用),以避免过量引起的构思“匠气”,如同谈其徵的“努力加餐饭”一样被后人不断诟病。当然,这不是“定律”,艺术不是数学,它没有精确的“定律”。
(谈其徵的努力加餐饭过度使用重文符号)
实际上,这方印里的重文符号用得很巧妙,也有相应的节奏,只是有点“过了头”。
2、篆书象形意义的巧妙利用。篆书是汉字的早期形态,因此,它在形体上保留着浓重的象形意味,在篆刻中,这种象形意味常常被篆刻家发掘出来加以利用,比如这方印中的“契”字的“大”部充分展开与伸展,表达出的象形意义正如伸展的双臂,像一个张开双臂的怀抱,这正是“心心契合”的再一次强调;“合”字的“口”部被完全象形化,如同嘴角微微上扬的“口”形,“心心契合”当然是令人愉悦的,这个张开的大“口”正是表达这种愉悦的情绪。
(张开的怀抱与开怀的笑口)
当然,这些意境与象形元素的利用,都围绕“心心契合”的印文主题,像一篇文章和一首乐章,所有的细节,都服务于文章和乐章的主题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留空与夸张手段的运用)
另外,抛开以上所有这些所谓“意境”的元素,这方印在章法的设计上,疏密节奏与呼应也值得一提,右侧重文符号上下所产生的留空,正好与左侧“大”字处所产生的左右两个留空相呼应,而挺立的“心”线条的排叠与“契”字三撇的线条排叠也形成相呼应的节奏。同时,印面又留出了较为夸张的“合”字“口”部这个极为突出的视觉重点。这都是这方印看似无甚巧妙,但实际上结构精巧,布排精妙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