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有书伴读的日子/李庆华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了十几年的学,当然每天都离不开书籍。从内心来说,我最喜爱的书莫过于文学之类的小说或杂志。追忆这段读书岁月感触颇深,几多甘甜、几多欣喜、几多忧愁、几多痛苦,交织在一起,回首过去读书的点滴故事,记忆犹新、倍感难忘。
生在农村,图书奇缺,儿时读书极度艰难,基本上无书可看,当时最流行的就数连环画本。自己手里没有多余的一毛钱,看连环画本也是经常跑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的地书摊前“蹭读”,常常是多次被店主大声吆喝:“你不买就不要长时间看了,快走开。”我只好看了书中的开头就悻悻离开。偶尔会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互相交换着看,在一起享受画本中有趣的故事,新颖独特的画面。在兴趣高的时候,便模仿书中的情节你追我,我追你,打得不可开交,玩得不亦乐乎。渐渐地,连环画退出了童年的历史舞台,被一本本薄薄的故事会或作文书所取代。故事会里一篇篇曲折离奇的故事,给我填补了生活的空虚;作文书中一篇篇精妙的文章,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少年读书那真叫如饥似渴。书看多了,思想上也成熟了不少。到了初高中,书越来越多了,除了教材书外,随之接触的书也越来越多,文学类、哲学类、文献类……。凡能在学习生活中见到的,对学习有帮助的,或一些课外参考书,都被一双渴求书籍的眼睛浏览过。此时的书让我大开眼界,总感觉脑子就像一块海绵,遇到书就吸,但能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由于高中的课程多,时间又紧,有时一本书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能读完,就隔三差五的匆匆读一遍,也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时常想放弃阅读那些书,但又做不到。心想,把自己的时间挤出来,把平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倾注于笔端。利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让自己的文章也变成铅字文。高中生活虽然紧张,压力很大,我还是试着给学校广播站,真的没有想到,播出一篇文章,学校就会奖励一个作业本,这给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大学期间,除了上好专业课之外,我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度过。那时我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到了美食,心中的那种感觉别提有多爽了!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外国名著,让我汲取营养、不断进步。在我看来,没有书的日子,会感到生活的无趣和寂寞;没有书的日子,会感到精神上的疲惫和懈怠;没有书的日子,会感到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我无法想像有一天我离开了书籍,我会成什么样子?我不去想,也不敢去想。因为每天我都会找一本书来填补心灵的空虚,以得到心灵暂时的慰籍,来缓解没有书读的无聊与苦闷。书看多了,心里便有了许多的故事,也有了许多不平常的心情,对文学爱好的那种情结在心底渐渐升起。我的沉寂荒芜的心被唤醒了,再也按捺不住。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间,我陆续在《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等报纸和刊物上发了近200篇的文章(含新闻稿、图片)。我的名气在学校是人人皆知,就连门卫提起我的名字都知道我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
毕业上班后,自己有了工资,就一边看书购书,同时写下感受。工作之余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论语》、《曾国藩家书》等精心研读,从语言到笔法,从结构到思想,让我再次感受文学名著的独特魅力。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不惑之年,在我的每年的经济支出中最多的不是光鲜的衣服,而是那些书籍。2013年我参与了第十届郑州绿城读书节“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经过活动组委会的集体评选,我入围20位候选人,排在第15名。现在读的书是越来越杂乱了,盲目的看,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什么书无所谓,基本都没有偏离自己的专业。多年来,我都很少看电视,一有时间就看书。教课之余,笔耕不辍的我,在坚持新闻写作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论文写作,我能轻车熟路地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科研,在科研中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一篇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斩获颇丰。工作起来驾熟就轻,游刃有余,成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书香氤氲四十载,幸福阅读万年长。四十年从无书到借书到购书、藏书,我常想,就是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读一本自己心爱的书,那种境界,那种氛围,一定令人神往和迷恋。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只要用心去读书,就会感到充实和满足。与书为伍,我今生无悔的选择,读书是我今生永远的追求!
作者简介:
李庆华,郑州树人中学教师。现居郑州市。曾在《河南日报》、《开封日报》、《郑州晚报》、《郑州教育报》等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
征文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新媒体《行参菩提》
2019年元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