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家风·《金刚经》篇】家庭吵架都源自:我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第49篇·总第2810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49天。
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吵架、冷战、家暴甚至离婚?
答:想得到的得不到了。
为什么想得到的得不到了?
答:没料到自己需求那么多。确切地说以前因情、色、性、新鲜感和对未来的幻想,觉得自己就是为付出而生的,就是为付出而与TA结合的,没想过得到,后来发现付出的多了却得到的少了,于是就开始要求、邀功。而对方恰恰也是这么想的,也觉得付出的多了却得到的少了,也就开始怒怨、唠叨,所以拉开了吵架、冷战、家暴甚至离婚的序幕。
当一个家庭走入了“我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的思维模式就会从此堕落、挑剔指责、狗跳鸡飞、再无宁日。
释迦牟尼佛问学生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菩萨,在佛者的眼中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功德之人。在民间喊谁一声张菩萨、王菩萨、李菩萨、赵菩萨是莫大尊称了。在《金刚经》的解读中我们把家长定义成菩萨,在《道德经》的解读中把家长定义成圣人,在《论语》的解读中把家长定义成君子。
是的,家长至高无上、责任重大,既要有高远的格局还要有笃行的功夫,既要认真读书还要努力干活,既要敬业爱国还要赚钱养家。
有人说当家长真累呀!当然,家长不吃苦受累孩子就得吃苦受累。很像抗美援朝战争,这代中国人不出兵,下一代中国人就得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凌。
凡逃避、侥幸、任性、懒惰、强词夺理、据理力争、肆意纵情的家长无异于将孩子带入歧途、引向陷阱、推向深渊。为人父母,必定要从得到孩子的欣喜走向养育孩子的辛劳,期间会有苦痛,而后勇敢地走进苦痛,最后才能收获孩子成就的果实。
这是每一个大成者的必经之路,但有一点切忌,只要堕入“我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的低级思维,即便对家庭里有多大贡献都会招致疏离、逆反和对抗,当然也不乏别有用心地蒙哄。所以,释迦牟尼佛忠告:就是你把恒河里的沙子都变成珠宝黄金捐赠给世界,但你却觉得自己干得不错、沾沾自喜甚至居功自傲,那好,白捐,白干!
释迦牟尼佛随后对比,说另有一位菩萨通晓经典、拥有智慧、传道弘法,但从不居功自傲,而且谦卑恭敬,更重要的是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本领、作为和功德,干脆就没想过自己。还有一个绝招:他能忍!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得成于忍,是佛家的一种忍的境界,在《大般若经》里定义叫:无生法忍。具体在生活里表现为3种形式:
1、忍辱。即有人怨你、怒你、恨你、咒你、骂你、揶揄你、奚落你、在背后诽谤你,要挺得住。好家伙,顶得住吗?这就是修行的路径,没有忍辱就没有负重,就没有美好地未来。无论事业、职业、家业、学业。忍着点!
2、忍苦。得病、疼痛、身体受到各种创伤,依然安心忍受、恬然不动。
3、忍性。能够体察自己性格缺陷,识别家风的好坏优劣,将父母、祖辈、夫妻的缺陷隔离,向自己内心毫不留情地开刀,敢于撕开内心纠结、晾晒内心阴暗,将情绪、情感、情欲中的积弊统统清除干净,让自己坦荡无遗、心无挂碍、逆来顺受、犯而不校。这在佛家叫:谛察法忍。
好了,释迦牟尼佛给出答案了: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意思是,这种有智慧、能忍受、付出不求回报、善于忘记自己、还能忍的菩萨比先前把整个恒河沙子都变成黄金珠宝并捐赠的菩萨要强,而且强出很多!
什么意思?
当一个家长真正开悟了,知晓家风的遗产比财富的遗产要重要得多的时候,这个家长是英明的,这个家庭是幸福的,这家孩子是幸运的。
释迦牟尼佛阐述了一个“福德”的观念,即一个人做出很多,无论是在家里、单位、社会、城市、祖国以及世界人间,做了就是得到福德,但这种福德你不必贪恋,更无须炫耀,当然也不可以邀功。因为你只要贪恋、炫耀和邀功,福德就会逐渐远走,甚至把你的功名、健康和生命带走。
须菩提曾经与老师做了深切交流:何以故?
释迦牟尼佛说: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如,是故说不受福德。
当一个人在家庭里破解“我付出的多却得到的少”而转变成“我付出的少却得到的多”时就会相安无事、皆大欢喜、天下太平。从而每个家里人都默默无闻、心心相印、笃信付出。这个家庭必定会重新绽放、再获新生!
今天解读的原文是《金刚经·第28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如,是故说不受福德。

作者简介

张建云 

天津家风研究院院长。

作家、国学学者、《中国家风》主编、天津市政协委员。

曾任中央党校国学签约主讲人,现为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