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官庄之行/贾秀全
官庄是季羡林的故乡。属于鲁西北临清市的一处普通村庄。7月11日是季羡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有幸应邀参加了当地举办的纪念活动。
三辆面包车从临清宾馆出发。时为7月10日上午七点半。车从市区驶入村野,目标官庄。8日上午由临清市委宣传部安排,我和季清(季羡林孙女,定居美国洛杉矶)、彭红(季羡林内侄,中央文献出版局退休干部)坐一辆车从济南到临清。车上听季清说,1973年,她十岁,随爷爷、父亲(季承)和哥哥(季泓)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班车开到临清,就似乎没有道路通汽车到官庄了,庄上派人赶一辆牛车接了她一家子。46年后,通往官庄是平坦的柏油公路,路边树木、庄稼郁郁葱葱。进庄的村道也是混凝土路面,路面不宽,行道树白杨显得高大伟岸幽深,树间有块“季羡林故居”的指示牌把车引了左拐,拐弯处有个低矮的石碑(写着“官庄”两字)蹲在村口,不算显眼,车轮与碑体擦身而过。
村庄很整齐。这一刻欢腾了。村中心有块宽阔的小广场,完全可以停公交车(是否通公交车我不知道)。三车依次停下,车外村民围在周边,有工作人员发给我们小百花佩戴。穿着白色衬衫的年轻女导服引众人往季羡林墓地去祭扫,墓地叫憩园,在村庄的东北。迎门塔柏屹立,欧阳中石题写的匾额和对联,联曰:“集群贤大成学贯中西承历代师表德合古今。”
憩园看上去由天然柴塘演化而来,芦苇在门口两侧的塘中挺拔地生长着。早有着制服的学生列队等候。场面庄严肃穆。这里安眠着季羡林的祖父母、父母和其夫妇(季老骨灰分着三处,故乡是其中之一)。园内立有季羡林半身汉白玉塑像。墓地掩映在绿树丛中。季羡林九十岁那年回故乡给父母扫过墓,他双膝跪地,热泪横流给父母行礼,照片被他的侄重孙季孟祥拍下,收藏在临清季羡林纪念馆,膝盖上显见泥土,我7月8日下午参观时被深深地感动,眼含泪花。季羡林六岁离开父母,过继给济南的叔父,他可是家中唯一的男丁,父母经历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斗争把他交给叔父,我们不得而知,这对山东普通农民于民国六年的艰难而又果断的决策,为日后中国成长了一位文化大师、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们当然没有想到,季羡林自身也没有想到。季羡林甚至在晚年著文表达,离开父母是他无法挽回的后悔。这不是矫情,是一个阅尽人间沧桑走遍天涯海角的学人孝子的真实感言。
祭拜开始。临清市市长祁学兰主持祭奠。音调低沉语速缓慢。临清市委领导和季清、卞毓方等代表亲属来宾向季老墓敬献花篮,整理绶带。市委书记何宪卓致祭词。奏哀乐默哀。礼毕。人们目光聚焦墓前,缓缓与季羡林老及其祖父母、父母墓告别。大树之下,微风飒飒。
随后,导服姑娘引众人去季羡林故居参观。季清、卞毓方等走在前面。路口挤满了村民。人们猜测着参观队伍中的人员的身份,特别是季羡林家的亲人,他们可是官庄的老乡。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多高,官庄永远是季氏的老家。
故居才整修过,面貌焕然一新。按照季老回忆文章的描述,故居应该是扩建的产物。但绝对是原址。门楼是普通的鲁西北农家院落格局,门楼匾额也为欧阳中石题写。进门有条小路,对门是座照壁,壁上题有巨大的“福”字。
故居为三合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内的枣树是百年老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卞毓方在树下留影。他上次来故居参拜,枣树是秃枝。
导服说,屋后不远原来有一个池塘和一片树林,季老六岁前在池塘里玩耍,留下很多美好回忆,并有文存市。如今池塘已经填埋。这处农家小院,因为走出季羡林,已经远远超出了小院的承载,但又确确实实就是一座普通农家小院。如果他六岁不走出小院,也许和他一起玩耍的哑巴朋友一样,终生扎根这座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人潮外涌,辞别故居。季清被导服边讲解边引向村庄小广场。围拢在故居门口的村民自言自语,那个是(季老)孙女呢?她们像在问人,又像在问自己。
卞毓方看到这一幕,在人声鼎沸的巷子里对前方喊:“季清,乡亲们叫你!”季清没听到,我急忙走前几步把意思告给季清。季清立即回头,扎在乡亲们中,她们亲热地攀谈,勾起许多往事回忆。这个说:“你小时候(1973年---笔者注)来,我给你扎过辫子,记得吗?”季清点头说:“记得记得!”那个说,带你到某处玩过。季清脸上荡漾着欢乐的笑容,几天来,我觉得,此时的季清最为开心了。儿时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让她有了久违的对故乡美好而依恋的感觉。此番从洛杉矶专程回国参加她爷爷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她一生中注定就像那年牛车接爷爷等一大家子回村一样,留下永恒的记忆。
作者简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编委、签约作家、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