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藏战国中山国金银器赏析
战国时代,位于河北中南部的中山国,是十二诸侯中唯一由少数民族 — 鲜虞族建立的国家。战国中山与齐、魏、燕、赵等强国抗衡,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在两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内外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通过出土文物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山国后期都城 — 灵寿古城的布局和建筑情况;农业、手工业制度和生产状况,以及度量衡、货币制度情况;中山国对山的崇拜、祭祀情况及其文字、数学等文化现象。而气势雄伟的复原军帐,用纯金、纯银打制的猎狗项圈,金银铸造的王车构件及国王使用的金质兵器等,均反映出中山以千乘之国屡次打败燕、赵等万乘之国骁勇善战的历史,也闪烁着具有游牧民族背景的中山国的奢华风采。现将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精美金银器介绍如下:
战国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 战国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每件长 4.7、高 1.8 厘米,重 6.5 ~ 7 克。此器为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色彩明丽,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战国 金鐏
- 战国 金鐏
通长 21.2、长径 4.4 厘米,重 902 克
此器是中山王铜戈所用之,用纯金制成。上端为筒状圆銎,用以插,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近口处和中腰处镶有银箍。鐏上装饰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银和蓝琉璃镶嵌。一条龙向下爬,用白银镶成一对树枝状龙角,身上刻划羽翼纹,面和腹部为鳞纹,耳部为毛纹,背部为斜方格纹;另一条龙向上攀,以银镶嵌双翼,刻划出双角和附有毛纹的额、耳部,龙身刺鳞纹。两龙外表均有无数针刺花纹,工艺十分精巧。
战国 夔龙纹镶金银泡饰
- 战国 夔龙纹镶金银泡饰
直径 5.3 厘米,重 86 克
出土的各类泡饰共 24 件,有银质镶金的,有铜质包金、铜质包金镶银、铜质素面的,有的出土时背面尚存朽革,应是革甲上的饰物。这件银质镶金泡饰保存完好,圆形,凸面。外缘针刺锯齿纹,凸面装饰两只缠绕扭结的夔龙,中心镶铸一朵柿蒂形金花。金花花瓣上有针刺细脉和点纹。背面为四个短柱体承托一方形环,铸有铭文一周,为“十三祀,私库,啬夫煮正,工孟鲜”12 字。
战国 龙首形金衡帽
- 战国 龙首形金衡帽
长 9.8、径 3 厘米
此器为车的构件,以纯金制成,整体为龙首形。龙首中空,向前直伸。龙的额部中间有叶状凸起,两角高凸呈“八”字形,双耳呈桃形,两侧眉梢外装饰卷云纹,双睛突出,鼻上有三条褶纹,鼻前端两侧饰卷云纹。龙的长嘴微启,露出交错的牙齿。圆形銎口,边缘突起一周。上部有销钉孔。铸造工艺精良,龙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十分传神。
战国 银首人俑铜灯
- 战国 银首人俑铜灯
通高 66.4 厘米
灯由人俑、蛇、灯杆、灯盘和方座组成。人俑的头为银制,眼珠用黑宝石镶嵌,发型精致,胡须微翘,笑容可掬,表情生动。人俑着云纹右衽宽袖锦袍,腰间系有带钩,广袖低垂,风度潇洒。他右手握住一蛇,蛇首上挺,用吻部托住长长的灯柱,柱面装饰夔龙戏猴纹饰;左手握一蛇的尾部,蛇身卷曲,头部昂起,吻部顶着一只灯盘。在底部灯盘内还有一蛇蟠踞,以头顶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保证了全灯的重心稳定。此灯三个灯盘内各有三只灯签,点亮时烛光灯影上下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战国 错金银铜神兽
- 战国 错金银铜神兽
长 22.1、高 11.8 厘米
一对 2 件,为镇席之器或国王跽坐时的扶手。神兽似牛非牛,有一对短角,颈部前伸,脊背扁平,大肚低垂,四肢短粗,偶蹄,短尾,憨厚敦实。周身装饰繁密的错金银卷云纹,黄白相间。头部和耳、眼、口、鼻均用金银细线突出轮廓,前额和两腮用云纹进行装饰,其他部位的纹饰均在某一轮廓线内按形状变化,繁而不杂,显得绚丽华贵。
战国 错银铜双翼神兽
- 战国 错银铜双翼神兽
通长 40、高 24 厘米
共出土 2 对 4 件,形制相同。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扭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饰,周身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器腹均有铭文,说明神兽的制造时间。四件神兽分别由官府的不同机构、监造官和工匠制成。
(节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