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桩“废桩”讲起

作者:方英明

在南方,朴树是乡村常见的高大乔木,果实比黄豆小,是鸟儿喜欢的食物,因而可通过鸟儿传播,生命力很强。小型桩材容易获得,偶尔也能挖到天然的怪桩。
图1是2012年2月,我在起桩时,顺手从桩材旁边挖起的一棵野生朴树。
如此平常的一棵树木,一般人怎么也不会与盆景扯上关系,在农村以柴薪为原料的年代,就是一根普通的用来烧火的柴。只有玩盆景的人才会正儿八经当回事,并津津乐道地说起故事来。
其实,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数据的储量会越来越大,获取的渠道也将简单便捷,盆景作为一门艺术,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已无秘密可言,可以通过多渠道欣赏,甚至获得自己喜欢的盆景作品。
盆景艺人经过几十年创作而成的佳作,只要公开,在一瞬之间就会全方位传到每一个角落,让爱好者一饱眼福,并满足多数人的猎奇心态。盆景艺人多年的心血,在互联网时代也只能像昙花一样,获得片刻的绽放。因此,盆景行业将与所有行业一样,都要接受互联网的挑战,这是不予置否的事实。
盆景创作过程的慢与互联网传播的快,形成鲜明的对比,踏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或者说不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市场会越来越小,终将被淘汰出局。大家知道,优秀的盆景作品,或者说盆景精品,是少之又少,同时也离不开岁月的打磨,对于多数盆景爱好者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一味追求精品,希望通过精品来唤醒市场对盆景行业的认知,本人认为,终将会把这个行业带进死胡同,成为极个别人把玩的圈子文化。盆景,应该与书画、音乐等众多人文艺术一样,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在获取美的享受之余,自己可以凭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与,想写就写,想唱去唱。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出名成家,要的就是参与感,享受的是过程。
盆景创作,最明显的劣势就是花时耗精力,成熟作品少不了时间的沉淀,但这正好是它的优势,玩的就是过程,与只求结果,不讲过程的功利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能让普罗大众更多地认识盆景创作,简单有趣,乐趣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艺术追求仅是一种梦想,熏陶才是基本,像近年来疯狂的肉质植物的种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老少皆宜。
玩盆景,其实就是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下,调节心情,让心身慢下来的一种方法。普通的一根“烧火棍',只要喜欢,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制作所谓的盆景作品,供家居摆设,便宜易学好操作。盆景,要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打破艺术奇葩的藩篱,推而广之才有广阔的前景。
图2、图3是刚上盆的照片和上盆两年后照片。
朴树的萌芽力很强,生长速度也不慢,要是在地上种植,两年时间树干长粗十多厘米是件容易的事,种在盆上,因受生长环境局限,树干就不见长粗,但蓄养枝条,还是很便捷,一年至少可以蓄剪两次。
因此,用岭南手法以枝代干,剪直留侧压缩过渡,再加上适当的拿弯调整枝走角度,对于小型桩材来说,是能够满足造型需要的。当下时兴玩文人树,这种材料是不错的选择,易种植,成型快。
这样一根桩材,要想玩成什么精品,那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只使按普通的盆景标准来要求,也难于出彩,只有把这些想法都抛开,按时下流行的网络说法“走心”一次,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定位,该怎么玩就怎么玩,推崇的就是玩的过程,享受的是那种与植物之间不断交流,把自己所掌握的学识和技艺施展在该植物上,观察获得的反应与回馈,然后又不断地进行修正调整。
就是把平生所学,盆友赐教,皆施展出来,对于大部分盆友来说,结果也只有一个,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我认为,这才是普通人玩盆景的经历,也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行的盆景文化。不要把成果看得太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过程,才是我们要推崇的盆景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把盆景文化真正根植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