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龟-加拉帕戈斯象龟
加拉帕戈斯象龟 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陆龟之一。为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有动物。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纲 Sauropsida
目:龟鳖目 Testudines
科:陆龟科 Testudinidae
属:南美象龟属 Chelonoidis
种:加拉帕戈斯象龟 C. nigra
成年加拉帕戈斯象龟身长1.5米,平均体重达到175千克,最高纪录为400千克。
与人类做参照
就知道加拉帕戈斯象龟有多么大
加拉帕戈斯象龟分布于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9个小岛上。原有15个亚种(现部分亚种已经独立为种),现在仅10个亚种还有野外存活的个体。第11个亚种平塔岛象龟只剩一只名为“孤独乔治”的雄龟。在加拉巴戈斯国家公园,于2012年6月24日发出声明,“孤独乔治”已经死亡。
孤独乔治,又译作寂寞乔治,1971年被发现到2012年确认死亡为止,是 平塔岛象龟(学名 Chelonoidis abingdonii,目前从亚种中独立为种)中已知的最后一个个体。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也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乃至全球物种保护的象征之一。据估计,乔治的年龄在60岁至90岁之间。
乔治最早由美国软体动物学家约瑟夫·瓦格沃尔吉于1971年在平塔岛上发现。当时,岛上的植被已经被外来的野生山羊所破坏,在岛上生活的平塔岛龟也仅剩一只。出于保护它的目的,他被安置到了达尔文研究站中,与两只其他亚种的雌龟一同饲养以繁殖后代。然而,尽管雌龟已为它产下两窝蛋,但都没有能成功孵化。
由于在平塔岛附近的伊莎贝拉岛上的沃尔夫火山周围发现了一些有部分平塔岛龟基因的加拉帕戈斯象龟,有人猜测在沃尔夫火山周围至少有一只平塔岛象龟。目前,有一只名为托尼(Tony)的雄龟被认为可能是只纯种的平塔岛龟,现在住在布拉格的一家公园中。另有一奖项,将奖励1万美元给平塔岛雌龟的发现者。
由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中不同岛上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故不同亚种的象龟形态都不同。在湿润的高地岛,象龟更大,有半球形的壳和短脖子,在干燥的低地岛,象龟更小,有马鞍形的壳和长脖子。
加拉帕戈斯象龟栖息在较大、较潮湿及低海拔的岛屿上,会出现季节性迁移,在干燥的季节,它们会迁移到海拔较高(610米)的草原地区。
同一路线已出现了很长时间,创造良好行走的路径,而被乌龟通过的灌木丛被称为“乌龟公路”。
在凉爽的夜晚,加拉帕戈斯象龟会在泥泞的及雨水形成的池中休息,这可能是由于需要进行体温调节和驱赶寄生虫。亦有些龟会在伸出的岩石下休息。
每天在阳光下晒1-2小时,吸收太阳的热量,它们每天睡8-9小时,大多在清晨或傍晚休息。它们的行走速度为每小时0.3千米。
白天它们会觅食,食物包括仙人掌、草、树叶、苔藓和浆果等。一只成年龟平均每天吃32-36千克的食物,但因消化系统的效率较低,因此摄取的营养也较少。
加拉帕戈斯象龟以植物的露水和汁液获得大部分水分,因此,他们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不喝水(6个月),也可以忍受长达1年不进食。而口渴时,他们喝水的速度可以既大量又快速,并储在自己的膀胱及心包,使他们在长时间内不用再喝水。在干旱的岛屿上,象龟会在清晨时舔舐巨石上的露水,许多岩石上已形成因连续多代的此类行为所造成的岩石凹陷。
加拉帕戈斯象龟的卵与幼龟
加拉帕戈斯象龟野外寿命超过100年。2006年6月23日在澳洲动物园因心脏衰竭病逝的大象龟哈丽,估计享年约175岁。
哈丽(Harriet),相传是由英国进化论始创人达尔文于1835年在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捕获,最初住在英国,随后被送到澳洲“布里斯班城市植物公园”,生命中最后的17年再迁往“澳洲动物园”,成为园内的明星。
2006年6月23日它因心脏衰竭病逝,估计享年约175岁,是世界已知第三长寿乌龟。
因年代久远,有关哈里(哈丽的旧名)的资料,有多个版本,资料略有出入。
普遍的说法是,1835年,达尔文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走一批陆龟,当中包括哈里(Harry)、迪克(Dick)及汤姆(Tom)。哈里被捕获时,只如一个餐碟般大小,达尔文和他的船员在回航时亦曾吃过数十只陆龟,但这三只陆龟幸免于难。
传说指哈里是在达尔文的船上孵化,生于1835年11月15日,它们最初在英国生活,但由于英国天气严寒,1841年达尔文的水手约翰域金(John Wickham)将它们带到澳洲,其中迪克不久死亡,汤姆亦于1929年逝世,只余下哈里存活。直至近数十年,动物学家赫然发现哈里原来是雌性,才将它改名为哈丽(Harriet)。
不过,科学家对它是否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所用的大陆龟,仍有争议。DNA研究指它可能生于1830年,而且它的种类源自一个达尔文从未踏足的岛屿。
在达尔文初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加拉帕戈斯象龟的数量大约有25万只,18至19世纪的捕鲸者及海盗经常捕捉象龟作为在船上的粮食,导致数量剧降。
20世纪初开始的动物保护活动使象龟现有的数量恢复到1.9万只。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名录中属于易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