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第十一章:怎么才算孝顺

《学而》的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则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要观察他的志向;如果他的父亲死了,就主要考察的行为。如果他在父亲去世之后,对父亲创造的或者秉持的合理的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就可以算是孝顺的了。

为什么一个人父亲在的时候,我们看他是不是孝顺,为什么要看他的志向,看他心里的想法?

三代以来数千年间基本上是父权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就是儿子的天,如果一个人,他的父亲在的话,在父权社会的道德和舆论影响下,他什么都要听他父亲的。即使是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大事都由父亲决定,更不用说其他小事了。所以说他父亲在的时候,那我们要看他的志向,要看他心里的想法是不是和他父亲一致。是不是真正按照他父亲的志向和方式来执行。

如果他父亲不在了,我们要看他的行为。这时还用能看他的内心吗?不用了,因为他的内心完全表现的行为。

如果他父亲不在了,这时候没有人管了。那么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心里想什么就表现出来。我们这时候看的行为就行了,这时候,他基本上是心里想法和自己的行为是合一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当然是虚指,古代的三六九全部是虚指,不能以为说三年,就是实实在在整整三年,这里指的是好几年、很多年、很长时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不改变他父亲为人处事的做法、他父亲的正确的地方。“可谓孝矣”,那就算是一个孝子了。

前面和后面是有一种承接关系的啊,我们其实要把三句来结合起来看:他父亲在的话,我们看他心里的想法;他父亲不在了,我们就要看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是什么样的,不是看一次性,而是长时间去观察他的行为,看看他是不是开始随心所欲了?平常人更不必说了,即便是有天下人都盯着他看的封建帝王,历史上也很有很多前后不一的,他父亲在的时候,他表现的很好,为了得到皇太子之位,或者能够继承大统,对别人的恭恭敬敬的,对父母非常孝顺。但是等到他父亲不在了,他的劣根性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说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他父亲在的时候,他完全是一种唯唯诺诺的样子,简直就是谦谦君子。他父亲不在了,他荒淫暴虐就表现出来了,是一个比较残暴暴虐的人。但是后人也有异议,认为其实秦二世、阿斗、隋炀帝等昏庸暴虐的亡国之君其实也没有后人描写的那么坏。只不过是后人需要他们这么坏,所以正史中他们才这么坏。

我们看看历史,也要辩证来看。白纸黑字是那样写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反过来看,从字里行间看。就像观察一个人是否孝顺一样,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0)

相关推荐

  •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20)

    为了充分表达孔子关于孝道的观点,孔子的弟子编纂<论语>时,将此前放在<学而>篇中的内容再次列出,放入<里仁>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q ...

  •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16.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养不教,父之过."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尤 ...

  • 再读《论语》:里仁第四.20

    里仁第四 二十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可谓孝矣(2)." [注释]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时间长. (2)可谓孝矣:可谓,可以说是. [译文] 孔子 ...

  • 教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继续<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

  •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1)

    鲁迅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这样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 ...

  • 11.辉煌人生要立志更须行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咱们古代,一个家庭当中,父亲的分量是很重的,非常有权威,说一不二.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儿子基本上做不了主,事事都 ...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 行孝常怀寸草心——《论语》悟读【11】

    承恩不忘三春雨,行孝常怀寸草心. <论语>第一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 ...

  • 【第11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1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1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何意?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 《雅兰读论语·学而》第十

    一个儒家君子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及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念? 答案,就在今天的学习内容--<论语·学而第十>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十一)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志向:父亲死了以后就要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三年之中没有改 ...

  • 三读论语.学而02

    [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 三读论语.学而03

    [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指的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贪欲隐藏起来,哪怕是内心愤怒.怨恨,但是在表面上,还是会伪装出恭敬和喜悦的样子,用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这种人腰 ...

  • 三读论语.学而04

    [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成就比较高的,写了<大学><孝经>,据说论语也是他组织师兄弟们著写的,孔子的孙子子思 ...

  • 三读论语.学而题外1-1

    [题外1-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不细品,我们很难认识到这些古人的见识与智慧,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一生中每一天需要面临的不就是这三件事吗?这里不说交友和学习的事,就单说"为人谋&qu ...

  • 三读论语.学而05

    [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句话算是对"为人谋而不忠乎"最好的诠释,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领导一个千乘之国(春秋是车战,一般一辆车编队100人 ...

  • 三读论语.学而06

    [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是「品行」?就是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行为中,只是想和说不行,要看你怎么做.后边<为政篇>中,子贡为孔子什么是 ...

  • 三读论语.学而【题外1-2】德才论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德才论>,值得去看看: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