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是假的;老人久坐也不一定有害;感人事迹有什么用?饥饿激素可能影响记忆力? I 神经周周发Vol...

Hello,大家好!本期周发带着新鲜有趣的短内容来啦!

本期会颠覆你的认知,夫妻相是“假的”;老人久坐也不一定对记忆有害;饥饿因素可能会影响记忆力;看感人事迹的确会提升我们的共情能力;神经系统是感觉信号的音量旋钮。

话不多说,要想知道具体内容,就请往下看吧!

夫妻相是“假”的

哪些因素决定了有情人是终成眷属还是分道扬镳?学界对此尚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大量研究[1-3]表明,长期亲密关系里的双方往往从外貌、生理到心理、文化等维度上都十分相似。有论文指出,这些相似性中,一部分是双方一开始就具有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在相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但近年来的一些实证研究更倾向于验证前者。

经典的夫妻相理论[4]认为,在亲密关系初期,配偶双方的相貌并不相似,但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像。该理论广受认可,且被大量教材与论文引用,但却几乎没有经过实验证实。因此,在10月12日发表的一篇研究中[5],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其提出了质疑。

研究人员采集到了517对白人异性恋伴侣在新婚阶段和20-69年之后的面部照片,通过人工测评和面部识别算法,对其相似度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双方往往在婚姻初期即有夫妻相,但这种夫妻相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虽然本项研究依旧有不少限制(如只关注了异性恋伴侣),但在无比缺乏的“夫妻相”相关研究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还在为单身而苦恼,不妨多跟与自己长得像的小伙伴玩耍(误)。

参考资料

1 .Buss, D. M. Human Mate Selection. Am Sci 73, 47-51 (1985).

2 .Robinson, M. R. et al. Genetic evidence of assortative mating in humans. Nat Hum Behav 1, doi:UNSP 001610.1038/s41562-016-0016 (2017).

3 .Watson, D. et al. Match makers and deal breakers: Analyses of assortative mating in newlywed couples. J Pers 72, 1029-1068, doi:DOI 10.1111/j.0022-3506.2004.00289.x (2004).

4 .Zajonc, R. B., Adelmann, P. K., Murphy, S. T. & Niedenthal, P. M. Convergence in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Spouses. Motiv Emotion 11, 335-346, doi:Doi 10.1007/Bf00992848 (1987).

5 .Tea-makorn, P.P., Kosinski, M. Spouses’ faces are similar but do not become more similar with time. Sci Rep 10, 1700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3971-8.

感人事迹看了有什么用?

带着病患们跳舞的医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的一张张请战书,躺在病床上看落日余晖的老人……2020,我们打了一场对抗疫情的硬仗,见证了太多的感人瞬间。电视新闻里、网络热搜中、好友群聊间,多少次我们潸然泪下,为医护们的选择落泪,为病患们的处境担忧。那么,感动这种情绪,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近期发表于《心理学科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共情在疫情间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共情包含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因医护们的舍己为人而感动,体现了认知共情,是一种同理心,即对他人观点的考虑;为病患们的处境而担忧,体现了情感共情,是一种同情心,即对他人痛苦的理解与担忧。

在抗疫期间,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居家令,同时要求人们佩戴口罩。这两项政策都有助于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能保护自己,更能保护他人。然而这样的政策有利有弊,对个人而言,居家意味着减少社交接触,见不到想要见到的人,戴口罩则可能会让人感到呼吸变难,甚至影响外表。如何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呆在家里、好好戴口罩呢?Pfattheicher等人结合调查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共情与人们实际的居家情况、社交隔离倾向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相较于单纯告知人们居家以及戴口罩的好处或重要性,额外观看一段感人的影片(如:一位91岁的老人因疫情无法看望患慢性疾病的老伴)可以使人们居家以及戴口罩的意愿显著上升。

由此看来,抗疫感动事迹也不是白看的呀!

参考资料

Pfattheicher, S., Nockur, L., Böhm, R., Sassenrath, C., & Bang Petersen, M. (2020). The emotional path to action: Empathy promotes physical distancing and wearing of 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20964422.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0964422

提醒我们进食的饥饿激素

还会影响记忆力?

人为什么会产生饥饿感?为什么美食对于吃货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或许饥饿激素(Ghrelin)会给我们上述疑问提供一些解释。饥饿激素通过大脑回路奖励的作用,提高人们对食物的注意力,从而刺激食欲、增强进食动力。来自南加州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指出,饥饿激素不仅影响人们进食,而且似乎对记忆力也有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饥饿激素是如何影响饥饿、消化和记忆力,南加州大学多恩西夫文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老鼠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阻断了饥饿激素对迷走神经( vagus nerve,一种从肠道向大脑发出信号的神经)转达饥饿信号,随后监测这对老鼠们进食和认知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老鼠们的进食分量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饮食频率明显增加——没有了饥饿激素的饥饿信号,它们开始频繁进食。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进食频率的增加与它们的记忆受损有关。这就好比,你对上次吃饭的记忆,会影响你间隔多久再吃。尽管老鼠能够记住它们从哪里得到食物,但它们似乎忘记了刚刚吃过东西。它们的一种叫做“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的记忆受损了。这种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例如记住上学的第一天、记得昨天吃了什么等等。由此可见,饥饿激素信号的中断可能会对情景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此项研究表明,饥饿激素不仅影响了食物对吃货们的诱惑,还可能影响人们的记忆。这不仅帮助研究人员研究治疗如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的方法,还为癫痫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类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可能性。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ghrelin-memory-17156/

老年人久坐一定有害吗?

赵本山说过:“没病你就走两步。”平时人们也总说:不要久坐,要多运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

然而,当涉及到认知时,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一项针对老年人的新研究表明,达到基本的身体活动基准后,久坐并不全是坏事。

CSU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系助理教授Aga Burzynska对228名年龄在60岁到80岁之间的健康老年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感知测量身体活动和认知表现之间的联系。他们发表在《心理学与衰老》(Psychology and Aging)上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如人们平时说的那样,从事中高强度活动的成年人拥有更好的速度、记忆力和推理能力。然而,数据也显示,那些久坐的成年人在词汇和推理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根据Burzynska的研究,增加体育锻炼与改善心血管、新陈代谢健康之间的联系是有充分证据证明的。但是,不同强度的日常身体活动与认知健康之间的联系却鲜为人知,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当中。Burzynska表示:“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我们没有任何认知障碍,60岁及以上的人在速度、执行功能和记忆力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下降。这些下降完全在一个正常范围内,但这项研究是想了解,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如何与老年认知结果相关联。”

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使用经过科学验证的传感器,来测量被试的日常身体活动。而先前的其他研究,则大多使用自我报告的数据来测量身体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喜欢高估他们日常活动的时间,进而低估他们坐着的时间。”Burzynska说。如果你问:“你今天坐了多长时间?”人们可能会说2到3个小时,但实际上可能是6到8个小时。

同时,Burzynska的研究测试了16项认知任务。他们还测量和控制了社会经济和健康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有氧健身、血压和流动性问题。Burzynska说:“我们的研究有相当高质量的衡量标准。参与这项研究的老年人将传感器戴在他们的臀部长达7天,在此期间,传感器会记录他们每天坐着或在光线下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流体认知与晶体认知评估提供参与者选择,填空题,识别形状,以及其他任务——这些任务的结果帮助研究人员判断身体活动与流体认知、晶体认知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所谓的“流体”能力,如速度和记忆、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然而,在这项研究中,从事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参与者在流体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这表明锻炼可能会延缓大脑衰老。然而,研究中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事实上,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大多数参与者花在中强度活动上的时间不到2.7%。而那些每天花更多时间坐着的老年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活动上表现得更好,比如词汇测试或阅读理解。

随着成年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晶体能力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虽然建议用轻微的身体活动来代替久坐可以改善新陈代谢,但没有证据表明在认知水平上存在这种关系。研究人员推测,当人们久坐不动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是在从事教育或者智力型的活动,比如阅读、玩游戏或猜谜游戏,或者参加游戏,这些活动可能有助于提高晶体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人来说,久坐可能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对记忆有害,尤其是在身体活动达到了基本的活动标准的情况下。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aging-sitting-memory-17176/

神经系统是

感觉信号的音量旋钮?

外界环境的刺激通常是线性变化的,但是,当我们全神贯注工作时,甚至不会意识到窗外传进来的各种噪音。随着噪声逐渐提高,我们会在某一刻决定站起来关窗。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大”的问题:神经系统是如何将这种逐渐线性变化的刺激转化为一个二元的行为决策的。近期,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促成这种转化的关键神经网络。

因为基因工具可以用来识别个体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所以,研究选择了果蝇作为模式生物,使用成像技术,来探测神经元之间的钙信号活动,从而制作果蝇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3-D 神经活动成像。当刺激感觉神经元时,执行不同功能的大脑区域会迅速亮起来:有些直接处理感官信息,有些激发行为输出,但更多的是两者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具体而言,感觉神经元探测到有害的外界刺激时,会将信息发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二阶神经元、特别是在后内侧核区域的神经元,通过放大较强的信号、或抑制较弱的强度信号,将一系列感觉信息输入有效地分为“响应”或“不响应”两类。

这些变化的刺激信号持续刺激神经网络的二阶神经元,逐渐升级放大,直到激活足够大的网络产生行为响应。当然,神经系统要做出“是”的决定,不仅需要放大信息,还需要抑制不必要的、危害较小的信息做出“否”的反应。研究发现,感觉神经元的确能监测到危害较小的刺激,但这类较弱的信息通过后内侧核被过滤了(通过释放某种化学物质从而抑制神经元之间的交流)。

这项研究,解码了果蝇神经系统将梯度变化的感觉信息转化为二元行为反应的生物机制。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为破解其他物种如何将线性刺激转化为二元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线索,甚至可能用来帮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更快地对信息进行分类。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cns-decisions-sensory-17172/

作者:沁仔、Xhaiden、Chen、Robin、Dora 、平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