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仁 | 打硪(wò)
【往期回读】
打 硪
顾仁
作者顾仁先生,原名顾仁魁,1947年8月生,江都大桥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社会科学助理研究员,现为退休干部。先后任公社团委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党委宣传科长兼秘书、副乡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江都区历史文化专家、扬州市诗协会员。曾任江都作协主席,主编《中闸乡志》《三江潮》,出有《仁寿诗文集》《一叶集》《一莲集》《一缘集》《一吟集》,另参编《映像江都》《江都名人》《名人与江都》《龙川春早》等。
写下这个“硪”字,可能要有人问:“这是什么?”我要告诉大家,这是过去砸地基的一种工具,它不同于人家建房时打地基的石夯、木夯,而是形同小石磨,周边有八个石眼可系绳子。它不仅可以用来打地基,而让石夯、木夯不可比及的是,它多被人们用于夯打江堤。
我的家乡地处扬子江北岸,是个沿江的水乡。旧社会,这里的人们常受水患之扰,民不聊生。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发动群众修筑江堤,以挡江水横溢之患,以保老百姓的立家安身。所以,每年冬春季节,大桥的中闸、嘶马沿江地带,就成了人们挑江堤的主战场。
江堤越挑越高,但垒起的虚土不堪江水一击。所以,挑堤时就有了两个必须的工序,一是排土,二是打硪。排土,是用钉耙将挑上来的土排细排实,严防大小窟窿。打硪,是用石硪将土夯严夯实。一句话,是为了江堤的安全可靠。
我在年轻时参加生产队劳动,自然也就参加过挑江堤,也参加过打硪。这打硪是个气力活,只有年轻力壮的男劳力才能参加。那时,我们站在巍巍的大江堤顶或堤坡上,八个人一组,由有经验的人或是当过瓦匠的人领硪(发号施令)。当他一声令下,大家先慢慢地合力起硪,形成统一力量和格局。此后,大家将绳子越拽越紧,石硪就被拽得越高,砸在江堤上的力量也就越大,打硪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果发现脚下有空虚的地方,大家用力将硪打下去,脚下就会出现一个大的窟窿,其他人就再用土填上,从而保证了江堤的质量。
打硪是个苦活累活。但是,领硪的人会用夯歌来统一大家的行动,也借此来解除大家的疲劳。领硪的人是借景生情编出他的歌词,如“石硪一起八丈高,江堤挑得高又好”“大江江堤挑得高,旱涝保收就牢靠”等等。其他人则是跟在后面哼着“嗨呀嗨呀嗨呀嗨呀嗨”的老调。那时,江堤上是人声如沸,大江中是江潮如歌,江边江中相互呼应,好一片天地人和的景象,让打硪人的疲劳早在这壮丽的情景中消融。
凡是打过硪的江堤,只见堤面、堤坡平整,犹如江畔崛起的一道长城。正是有了这道江畔长城,才保证了我们水乡旱涝无忧、国泰民安。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打硪再也看不到了。现在,人们用挖土机挖土筑堤,并且用挖土机上的挖斗夯实堤面路面。而打硪,只能记载在人们大脑的史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