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节的传说(传说故事)
乌饭节的传说
作者:江边人
主编:非 鱼
在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和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区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有吃乌饭团的习俗。乌饭团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一一乌饭节,是因为其背后有众多纷纭的传说故事,初步搜集整理大概有以下传说。
传说一:
民间传说,乌饭团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叫“青精饭”,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食品。
传说二:
传说战国时代,庞涓急于求成,学了些皮毛之物就下山去了。孙膑勤奋学习,鬼谷子将兵法精华传给孙膑。庞涓得知后,非常嫉妒他,先假心假意地热情招待孙膑,而后又弄瘸他的腿,将他装在囹圄之中,骗他写兵书。孙膑为了保全自己,故意装疯卖傻,把写好的兵书烧了。庞涓怀疑孙膑装疯,就把他拖进猪圈。老狱卒的心眼很好,他与老伴商议后,把糯米用南烛树叶汁浸泡后煮饭揑成小团子送给孙膑。庞涓还以为孙膑在吃猪粪就放松了对他的看管。过了不久,齐国派人把孙膑救了出来,孙膑在齐国大展鸿图,打败并杀死了庞涓。孙膑能够活下来并报仇雪恨全是因为有乌饭。从此,每年立夏之日,人们也竞相吃乌饭以求得庇护。
传说三: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府,被抓去坐牢。古时,坐牢的人要家里送饭,否则会饿死。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住在亲戚家,一日三餐用油盐炒饭,送给石驮。牢卒们一闻到香喷喷的油炒饭,馋得垂涎欲滴,就把明珠送的炒饭吃得所剩无几才给石驮。有一天明珠探监时,看着皮包骨的丈夫,泪珠涟涟,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她伤心得痛哭流涕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好主意。天刚拂晓,她上山釆回南烛树叶,煎出乌黑的叶汁拌米,煮成乌黑发亮的饭,送给石驮。牢卒们见是“乌饭”,都以是臭饭,捂着鼻子,叫明珠自己送给丈夫。石驮见到乌饭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他后,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不久就恢复了体魄。一年后,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明珠死后,当地人们便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这天做“乌饭”吃,纪念她,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四:
在浙江宜兴一带,民间流传着“目莲救母”动人的孝行故事。
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家神,被打地狱,备受折磨,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
有一天(巧合那天是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无意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她心想,如果用这树叶汁烧乌米饭送给母亲,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她把釆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烂,用叶汁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使她母亲吃上了饱饭。最终使母亲脱离饿鬼之道。
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一带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民间传说中,“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着为“目莲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孟兰盆经》。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受尽折磨。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孝行思想。
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地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汁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
传说五:
传说是唐朝时,畬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深山老林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只好寻找野食为生。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果子,大家采些带回营地,雷万兴尝了,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釆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想到食野甜果之事,便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长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与糯米一起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乌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
传说六:
相传古时占坑婺源一带有个女孩子,后娘在其亲爹死后,不仅不分给她应有的财产,还对其百般虐待。后来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偷了原本属于她的地契,藏在发髻里面,带到公婆家。婆家村里人,都十分感激她带来了良田。但是这件事让后娘知道了,就状告到当地县衙门,把女孩抓起来侯审。村里人为那女孩子送牢饭,每次送去,每次都被狱卒偷偷吃掉。于是,村里人釆撷山上的一种树叶(南烛树叶)捣碎取汁煮饭,在乌饭底下藏着菜,送到牢房。狱卒查看是乌黑的饭,误以为是有毒的饭菜,不敢偷吃,才使女孩子吃到“乌饭”。
后来,因为后娘没有足够的证据,女孩获得了释放,再也不受后娘的欺负。乡民为了纪念她对整个村子的恩情,每年这个时候都煮上香烹烹的乌饭纪念她,从此就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传说七:
传说在很古的年代,瑶家母亲在高山峻岭开荒,姑娘木莲每天为母亲送饭。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给母亲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给母亲尝。为了不让自己的饭和别人的饭弄错,就在煮饭时掺进一种乌饭(南烛树)叶汁,饭就变了紫黑色的了。瑶家后代为表彰木莲崇敬长辈的事迹,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乌饭节”。
传说吃了这种乌饭,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他们还在“乌饭节”这天,用糯米作粑粑,将粑粑揑成鸟、蛇、鼠等动物形状,蒸熟后活灵活现,童孩们最爰吃。传说这样做了,鸟、蛇、鼠等动物就不敢咬啄田里的禾穗,可以预祝全年丰收。
传说八:
传说北宋名将杨文广被奸臣所害关入狱中。他妹妹每天送去的饭都被狱卒抢吃了。她想了个办法,上山采集杨桐(南烛树)叶捣烂取汁煮饭送到狱里。狱卒看是乌黑饭,以为很脏,再不抢吃了。兄妹约定四月初八那天劫狱,由于天天吃乌黑糯米饭,杨文广浑身是劲,他挣脱了锁链,把监狱门打开,与狱友一同逃了生,妹妹带领人员前来接应,打败了敌人。之后,杨文广奋战疆场,洗脱了罪名。杨姓族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都煮黑米饭,杀鸡宰鸭,饮酒唱歌,以示庆祝。有的地方将“四月初八”称做杨家节,民间流传,说是吃了杨家的乌饭便会力气倍增,于是人们这天煮乌饭吃,祈求自己更加健壮。
乌饭(青精饭)的制作方法:先把南烛(青精)树的老枝叶拣掉,然后捣碎倒入盒中,兑冰水浸泡,直到过滤出乌色叶汁水,接着放入适量糯米浸泡其中,直至米粒变成淡乌色,然后做成乌饭团,上锅蒸熟即可。
现代人做乌饭团时,用猪肉或鸭肉等,切成丁状小块,加入调料、加淀粉勾茨作馅料心,也可做成菠萝乌饭团等各式各样的饭团。香喷的乌饭团,外表乌黑油亮,吃起来却是鲜美可口喔。那味道总让人回味无穷,不愧是一道享有盛誉的美食,更是特色农家乐的代表佳肴,同时也是浸透了悠久的文化底蕴。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江边人,安徽芜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村、农业工作30余年,在忙中休闲之时,喜欢读写文学小说、散文等,曾被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录用豆腐干文字近百篇。
《望安山文学》5月份稿费捐助名单:
吴先和100元、范景来6元、魏小强13元、彭机明20元、司马加腾10元、艺霞66.66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