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半的黄金都在布达拉宫?建造这座宫殿,到底有多烧钱
坐落在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是一座标志性的集寺院、宫殿和城堡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流传着一句话“世界上一半的黄金都在布达拉宫”,这句话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是可以知道:这座宫殿到底有多烧钱。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布达拉宫的历史。
全文共计2100字,阅读时间7分钟,建议收藏后阅读,转载请表明出处。
为什么要建造布达拉宫?
贞观15年(公元641年),那时候的西藏还是吐蕃。学习过中学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个著名的故事: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那时候的大唐正是历史上的盛世阶段。而吐蕃国相当于大唐的附属国,松赞干布则是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松赞干布年少有为,平定内乱屡立战功。可吐蕃和大唐相比,毕竟还算一个小国,松赞干布一直就有一个中原梦想,对大唐有着深深的仰慕之情。
于是在贞观8年,松赞干布派出信使前往盛唐和大唐通好。此时的皇帝唐太宗,也对松赞干布的成绩早有耳闻,于是派信使又前往西藏,松赞干布心里非常高兴,看来唐朝皇帝还是没有忽视自己。
松赞干布此时又听闻突殿与吐谷浑都娶了唐朝的公主,于是自己心里也有了一颗想做唐朝驸马的想法,并且派信使送上金银珠宝,表明心意。但此时的唐太宗并没有同意这门亲事。
其实这并不怪唐太宗或松赞干布。因为松赞干布在提亲时,恰好吐谷浑王入朝,在中间挑拨离间,这才让唐太宗不小心看走了眼。
这之后吐蕃和大唐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战争,结果吐蕃大败,松赞干布心里发慌了。于是又派人到唐朝送上黄金5000两以及数百其他珍宝,此时的唐太宗也明白了松赞干布的能力和心意,于是便把我们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文成公主贤淑多才,在吐蕃人眼里就如同女神一般,松赞干布当然开心,一方面自己娶得娇妻,一方面这位娇妻还是大唐公主,以后吐蕃与大唐就是联姻,不论是对于巩固自己国内陆位还是对抗外地,都有很大帮助。
但堂堂大唐公主,下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自然不能怠慢,于是松赞干布在红山之上修建了这座令人瞠目结舌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这座布达拉宫未经扩建前就已经有了1000间宫殿和三座九层楼宇。
完全可以用“豪横”来形容。我们来看看历史记录上,布达拉宫一共烧过多少钱。
布达拉宫用过的那些金银珠宝
“世界上一半黄金在布达拉宫”这个说法肯定是夸张,但这句话恰恰反映出了布达拉宫的奢侈程度。其实还有一句话:你在布达拉宫里手能触及到的地方,皆是黄金。
这句话就显得不那么夸张了。布达拉宫建造之初,一共花费32吨黄金!
这32吨黄金都去哪了呢?首先:
布达拉宫的宫殿屋顶几乎都由纯金打造;宫殿里的柱子也都是镀金。
另外既然在西藏,那佛像一定少不了。布拉达宫里有上万座佛像,它们都是历代大佛的金身。全部由鎏金或者贴金工艺制作。
你们以为这就算完了吗?如果以黄金来计算布达拉宫的价值,那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就算是黄金,在布达拉宫里的价值也是垫底的!
1645年、1690年、1693年布达拉宫在历史上都曾经进行过大规模扩建,这还不算我们近现代扩建和修复的次数。你们以为这里只有黄金吗?错了,这里你看到的每一面墙,几乎全都镶嵌着比黄金正珍贵的翡翠宝石和玛瑙珠宝。
布达拉宫光是壁画上的珠宝,早就远远超过了黄金的价值。你们以为珠宝就算之前的了吗?宫中保存的喇嘛的坛城和金身,又远远超过了那些珠宝的价值。
总之在布达拉宫,你看到黄金你会惊呼“哇好值钱!”,你看到墙壁你会惊呼珠宝好值钱,你看到金身你又觉得珠宝什么也不算了……这里面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释迦摩尼的舍利子了。
中国古代烧钱的古建筑群相当多,故宫、兵马俑、圆明园等等,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古建筑群的价值能和故宫圆明园媲美,那布达拉宫当仁不让。
布达拉宫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曾经遭受过惨绝人寰的破坏,又被无数追捧者修复和扩建。流传到现在的布达拉宫,海拔高度3700米,总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
主楼13层共117米高,外观看布达拉宫,从山脚直至山顶,整体结构为石木结构。地基直接埋入岩层。布达拉宫墙体为全部的花岗岩,每隔一段距离又被加入了铁汁。让布达拉宫可以屹立上千年,虽然外表被毁但从没有动摇过基础。
布达拉宫经过多次修建和翻新,现在多了很多附属建筑:
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布达拉宫对于我们的意义,绝对不只是记录了一个历史故事那么简单。
它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建筑,包括了艺术、文物和宗教瑰宝。在我国建筑史上,和故宫圆明园长城并列。它代表了我国古代最高级的建筑水平和匠人工艺,也代表了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高峰。
如果有机会去拉萨, 那布达拉宫一定是让你震撼的景点,这里的藏族文化和佛教气息,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宏伟】。
更多历史知识和文物故事,记得点击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