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要诀·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中华行医方  大医精诚心

运气

乘气动静生阴阳

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由是观之,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失者鲜矣。兹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使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然后遍求全经精义,庶乎有得云。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注】太者,极其至大之谓也;虚者,空虚无物之谓也。盖极大极虚,无声无臭之中,具有极大极至之理气焉。理气未分,而混沌者,太虚也。太虚日无极者,是主太虚流行之气中主宰之理而言也。太虚曰太极者,是主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也。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者,亦是以极无而推极有也。盖极无中无是而非理,极有中无是而非气。不以极无之理而推极有之气,何以知有是气也。不以极有之气,而推极无之理,何以知有是理也。是则可知理气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以其浑合而言之一也。有是理则有是气,有是气则有是理,名虽有二,其实则一,本无有无,一二,先后之可言也。乘气动静生阴阳者,谓太极乘气机之动而生阳,乘气机之静而生阴,即周子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谓也。然不曰无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而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盖以无极专主乎理,言理无动静故也,太极兼主乎气,言气有动静故也。阴阳之分为天地者,谓阴阳流行,相生不已,积阳之清者为天,积阴之浊者为地。故周子曰: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也。未有天地气生形者,谓未有天地,惟太虚中之一气化生天地之形也。已有天地形寓气者,谓已有天地,而太虚之气即已寓于天地之形也。是以天得之以资万物之始,地得之以资万物之生也。从形究气日阴阳者,阴阳即理中流行之气也。即气观理日太极者,太极即气中主宰之理也。故周子曰:阴阳一太极者,是指气之极者而言也,太极本无极者,是指理之极者而言也。

太虛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名日太虚。《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开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日阴日阳·日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图

来知德《易经注》曰: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即此三句,而天地万物,无不包括其中矣。

阴阳图

【释义】太虚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字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一气。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于天地之间。”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例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人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倜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日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吴澄曰:太极无动静,动静者气机也,是以大极专主乎理言也。朱子曰: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是以太极兼主乎气言也。又曰:太虚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本然之妙即太极,指其本然主宰,是动是静之妙之理也。所乘之机即动静,指其天命流行,乘动乘静之机之气也。当根据朱子为是。《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尊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