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爵几遍天下?以郭子仪家族为例,探析唐后期的异姓封爵制

封爵制主要兴起于唐朝,一般来说,亲王和郡王都属于王爵的一种。亲王是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更加密切的宗室成员,而郡王大多数都是皇上的宗室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异姓的功臣勋贵。

对于唐代的封爵制度,曾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探讨,然而近年来,对于唐朝的封爵制,学术界又产生了新的探讨形式。比如:有些学者开始探讨赦令的特定含义,也有些学者开始探讨不同阶段爵位的差异,这些讨论成果对于唐代封爵制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

实际上,唐代封爵制所维系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关系,而是无数个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无数个家庭内部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郭子仪的家庭内部分封情况来深入并立体地理解郭氏家族中通婚住宅等问题以及了解唐代封爵制。

一、郭子仪家族的爵位继承

“古来王爵之滥,未有如唐中叶以后之甚者……是时,王爵几遍天下稍有宣力,无不王者矣”唐代时期,封爵属于十分普遍的现象。

唐代的封爵制与宗法地位有着极大的关系,封爵制初始实施时,君王限制异姓封王的意图十分明显,然而到了后期,异姓封王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

为了巩固统治,君王往往禁止异姓封王,然而不少异姓家族的能力卓越出众,因此越来越多异姓封王的现象出现,然而尽管如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异姓封王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社会秩序也是比较安定的。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的情形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军功将领数量大大增加,爵位更是比以前多了无数倍。安史之乱之后,爵位变得不受重视,这也体现出皇权的下降与民众地位的提高。

郭子仪家的历史主要从安史之乱之后说起。安史之乱后,在大臣的建议下,郭子仪被封为功臣,并且取得了国公的称号。几年后,国内乱军四起,朝廷便派郭子仪外出,而郭子仪最终取得胜利,并且被封为郡王。

郭子仪因多种功绩获得了几千户的奖赏。根据当时的典籍记载,郭子仪的家族状况已经完全超过了当时的奖赏标准,其所受的封赏是十分高的。并且,郭子仪当时的国公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

凭借郭子仪的名号,郭子仪的其他兄弟也因此获得了封爵的称号。而郭子仪的八个儿子中,有七个人都有着爵号,唯一没有爵号的是他的二儿子,由此可见,郭子仪在当时社会中的社会地位极高。

不得不说,郭子仪的儿子们也十分争气,有的在战争中为国争光,有的与外国的交往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郭子仪家地位更加尊贵。到了后来,郭子仪的儿子中有了四个人,获得了国公的爵位,可是,郭子仪去世后,郭氏家族受到了奸人所害。

郭氏家族的封爵不复昔日盛况。随着时光的流逝,郭子仪的儿子们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郭氏家中封爵的状况越来越少。

值得一提的是,郭子仪在世时,郭子仪家族常常受到皇帝的封爵,这主要是由于郭子仪家中军功显赫。然而,等郭子仪去世之后,由于与皇室联姻的分支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封爵,也很少有人获得新的封爵,因此皇室姻亲的地位取得了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封爵实际上是皇室姻亲的嘉赏。

二、异姓封爵的特殊情形

郭子仪家族中的爵位继承也存在着特殊的情形。一般来说,爵位按照嫡子、嫡孙、庶子等顺序一一进行传承,由此嫡长子的地位得到了保障,而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所在,这也就说明即使是在唐代封爵制,也受到了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深刻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族中的子孙都可以继承长辈的爵位。从郭子仪家族中的继承状况来看,大多数子孙都难以继承长辈的爵位,这是由于爵位的继承与子孙同皇室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倘若与皇室关系越为密切,便越容易得到爵位,而到了唐代后期,皇权加强的封爵制也受到了皇权的极大干预,此时获得爵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唐代后期,异姓想要获得爵位的难度大大增高。而这也是郭子仪家中的主要状况。

此外,在郭子仪家中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形,郭子仪去世后,郭子仪的爵位并非由其嫡长子所继承,而是由另一个儿子继承,经后代史书典籍的证明,继承郭子仪爵位的人的确不是他的嫡子。

因此,郭子仪家中爵位的继承并非按照当时继承的规定所进行,而是进行了私自的改动。该家族中继承秩序,也与传统的继承秩序有所不同。不仅如此,经过后代的考察,郭子仪的爵位继承有可能还存在庶子冒充嫡子继位的情况。

由于郭子仪家中爵位继承的争夺之战是十分混乱的,所以无论是庶子还是嫡子,只要能获得爵位,那么便是对个人能力的印证,而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嫡子继承制这一传统的继承制度。郭子仪家中的爵位继承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创新,也是对有能力者的认可。

此外,朝廷在安排爵位时更加注重政治上声势较强的家族,越是在政治上具有显赫的地位,越是与皇室具有密切的关系,便越容易获得爵位的封号。因此,郭子仪在世时,他的儿子也大多凭此获得了爵位。由此可见,唐代时期爵位继承制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爵位是家族事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爵位也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

在家族内部来说,获得封爵者是嫡长子,也是家族的顶梁柱,此外,在家族内部也容易获得因封爵而引起的一场纷争,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爵位继承一定程度上是对皇权的体现,皇权有着极大的干预程度。朝廷也更偏向于能够为朝廷带来利益的人才。这也是朝廷对家族事务管理的一种插手一种体现。

三、关于实封与虚封的区别

在唐朝,封爵制还有着实封与虚封一般来说,在墓志铭中加上实封、真封等字眼才能代表实际的封数。例如郭子仪便是实封,在对郭子仪进行封爵位时,郭子仪被封为国公,并且有着明确的数目,后来唐德宗对他追封到2000户,因此有着明确数目的郭子仪确实是实封,而朝廷对于封爵时所赐予的物品与土地也在逐年递减。

永泰二年时,朝廷规定对于子孙承袭长辈的爵位朝廷赐予的封物为减半的数量。虽然这种状况在学术界有着极大的争议,但是经过反复的考察,古时的朝廷确实是将每年赐予的物品逐年递减的。

郭子仪在世时,继承郭子仪爵位的嫡长子继承了郭子仪的全部封物,到了下一代所继承的物品才进行了分半,而在当时,其他家族也有着相似的事例。事实上,这是对于功臣家族的经济特权的一种削弱。

不过,这种行为是符合当时的规定的,也符合当时的社会主要风气,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朝廷更好地笼络当地权贵,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抑制住当地有权有势的家族势力扩张。

通过郭子仪家族中的事例可以表明,当时的继承制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而大多数家庭实际上也是脱离当时的制度进行自主处理的,不论如何,对于爵位的封户一定是越来越少的,这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当时的拜金风气,有利于整治社会风气。

因此,我们在探讨完郭子仪家族中爵位分封的过程之后,可以总结出来以下的特征:1.唐代的爵位分封的规则过于复杂,并且朝廷偏向于有军功的家族,功勋远远大于其他的功绩,战功显赫在当时是极其受到重视的。

此外,爵位继承不仅有着复杂的过程,也有着严格的标准,究竟是否能够获得爵位,最终还是由朝廷决定,而功臣在获得爵位之后,还需要接受朝廷的一段时间的管理。

2.郭子仪家族中爵位的分封与继承,也可以体现出在当时社会中嫡子身份的重要性。嫡长子的身份往往比其他的人具有优先代表性。而这也是当时冒充嫡长子、嫡庶纷争的情形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3.在当时社会之中,与皇室联姻的人具有极高的地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军功者的地位已远远地小于与皇室联姻者的地位。

结语

封爵制可谓是前后呈现出极大的变化。前期,功勋与爵位联系密切。后期,唐代后期封爵与功劳逐渐失去相应的对应关系,而皇戚身份地位显著上升。朝廷此时也借助着皇戚的关系,加大对地方权贵家族的管理,这也是皇权对地方家族加强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封爵制现象如何,都是我国古代多种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的精神财富,都需要我们尊重并予以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