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制作步骤(写的真是身临其境)
作为一名专业的实战古玉收藏家或者经纪人,了解古玉的工痕是进入古玉这个行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古玉文化最起码的尊重,而了解与区分各个时代的工具与工艺区别更各是一刻不能懈怠,在过去的收藏经历中通过和真正的古玉收藏家交流心得,并走访全国玉雕大师和专业玉雕高手,探索古玉艺术与仿古工艺之间的区别,过去靠双脚不断地蹬踏(类似传统缝纫机)制造动力,古时候称为砣机,行里俗称“水车”,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几千上万转,以前的钻头是铁磨的在转动的时候加入解玉砂,现在是直接金刚砂钻头,钻头与钻速皆有本质上的区别
上图是国外某品牌的无级变速雕刻机
右侧的灰板是类似汽车油门的脚踏控制板
玩古玉的老藏家把玩一件古玉常会说,这件玉器光气真润,刀工一点都不割的慌,因为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可是现在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很多人向前看齐,没有了工匠精神与长远品牌打算,绝大多数的玉雕艺人选择了使用类似的高速马达带动的雕刻机在雕刻玉石,有其形而无其神,草草刻之,染色置放于货台之上换得些许金钱,庸俗而苟且,古代匠人精神君子节操散落满地无人问津
回望高古玉器的经典高峰时刻的玉雕技法,一旦失传,不可再生,如良渚的繁密刀法、商代的双阴挤阳、西周的一面坡、战国的侧刀翻转、汉工游丝毛雕、汉八刀等,如今又有几个玉匠能会?又有几个匠人知?作为很多玉雕师傅居然连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都茫茫然,就知道跑直线跑弯线,所以汉代以前的精美的谷纹、蒲纹、起墙、双阴挤阳、一面坡、游丝毛雕、侧刀翻转之类古玉作品,现代全世界各个角落里大大小小的收藏家博物馆都在争相购买与珍藏,但是如此宝贵的前辈智慧都为后世玉雕工匠力所不能及甚至是闻所未闻的,这难道不是文化缺失?长此以往 !中国玉匠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还有什么资格自立自强,为了蝇头小利祖宗都丢一边了,还谈什么文化复兴?
中国故宫博物院玉器馆珍藏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 12 幅)代表的是明清玉器的雕刻工具和技法,制玉图用写实的风格记录和描绘了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良心的画家与匠人总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人虽不知前人颜面,依然隔空叩拜前人恩德
一、捣沙、研浆
站着的玉工拿着杵子在石臼里把石砂捣的更细碎,如上图可见,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前面有个圆形的网筛子,筛出更细腻的砂石,粗砂留在网里,这样就可以区分出粗砂,中砂,细砂以备用,图中可见院内还有木桶盆毛刷等,讲区分筛好的沙子再用水浸泡,泥土与其中杂质予以剔除,经过捣砂与磨浆的过程,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与硬度各异的砂石,这些砂石的主要功能用来解玉与磨玉,所以古人称之为“解玉砂” “磨玉砂”
二、开玉
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器外表常常包裹着一些粗送的石头,古玉匠人称之为“僕玉”所谓开玉,就是把璞玉外表别的石头削掉,露出玉体的本色,如上图所见两个玉人坐在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固定一块璞玉原石,两位玉匠手里拿着条据的各一端,你来我往的切割璞玉,而切割所用的工具为铁丝,早期为软绳类,而只靠一根铁丝是切不动玉器的,所以上图可见树中悬挂一把茶壶,壶底有洞,里面装的是硬度极强的黑沙和水,水混着黑沙一滴一滴的滴在璞玉上,增加了铁线锯条的阻力也磨合了其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拉才能切开玉料或切掉多余玉皮
三、扎碢(注解:“碢tuó”古同“砣”, 碾轮石。)
经过第二道工序已经把玉料多余部分切除,紧接着第三道是扎碢,所谓扎砣即是利用砣具解玉成圆形或方形,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玉匠人坐上“水车”前,水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极为复杂,这组工具如上图可见,长木棍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铁盘,这个铁盘就是砣,砣的边缘很薄,打磨的像刀一样锋利,木棍缠上两根绳子,绳子各系一块木板,这两片木板便是全部动力的来源,犹如汽车的刹车与油门,俗称“登板”操作流程是“玉工的双脚各踩着一块等板,靠等板的上下浮动来牵引麻绳的木轴旋转,以达到动力学的效果,木棍旋转的同时砣盘便会旋转,这个时候玉工用手托着玉料,慢慢的抵在旋转的砣盘刃边,桌子另一端放有红纱与水的盘,玉工一边磨一边分手去抓砂浇在玉料上,坚硬无比的解玉砂,配上旋转锋利的砣刃,才可以把玉料切成预想形状的毛料
四、冲碢
毛料切割完成后,进入第四步冲碢,如上图四可见,就是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铁圈,配着和了水的红沙,使用图三相同的步骤方法,慢慢将玉块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磨”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注意区分,第三与第四两道步骤工具已经发生了替换与改变,磨玉方式不变,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可以清洗待净准备用于下一道工序
五、磨碢
经历过第四步的冲砣后,虽然器物大体形状已经有了,但是璞玉整体还是显得毛躁,下面就需要如上图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碢”有些相似,但是图三的扎砣薄而锋利,用途主要是切,而图五的第五道工序的磨砣边缘厚度则在0.8公分左右,主要功能是磨,把玉器表面磨的光滑圆润,散步出温润的玉器光泽
六、掏堂
经过第五道工序后玉器已经外表圆润饱满,制作一件玉器便进入修整内部,便是图六的掏堂,所谓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以达到容器作用,首先用套管旋进玉器的中央部分,经过套管的玉器内部会出现一根圆柱形”玉珽“,这个时候一般的玉匠就要停下了,由经验非常老道的老师傅用震锤慢慢取出玉珽,如果力道掌握的稍有偏差,就并非玉珽能否取出的事了,而是整块玉器将碎裂或出现深度裂痕,那么这件容器也便算是废了,老师傅取出”玉珽“后,会把掏堂器继续教给玉匠操作,玉匠接过玉器再用弯形的扁状的坠头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内堂,使其光滑圆润,古玉杯碗鼻烟壶一类皆多运用此方法制作内堂
七、上花
第七步,上花图,这也是玉器的重中之重,一件玉器能否精美百分之九十取决于这道工序,如上图可见,砣皆是非常小,有的大小犹如指甲盖般,其原因是方便在玉器表面磨琢花纹,而不同体积不同厚度和风格的的砣会留下不同的砣痕,比如中间厚圆边薄锐的砣,走出来的线条是两头窄浅而中断宽深,而中间厚边角也厚的重砣碾出来的花纹就会形成圆润的断肠纹,一节一节的痕迹,根据砣的大小尺寸留下的砣痕长短也不是不同的,而现代玉器上花,用的是以类似牙医修牙用的钻针,动力来源依赖电器,钻头上带有电线软管,因此移动的相当随意灵活,在工艺上两者相差甚巨
八、打钻
图八的打钻工艺,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如上图主要为弯弓与轧杆,轧杆底部固定有金刚钻,如上图可见,玉工在操作台的一端,左手握玉右手拉工,弯弓的转动在来回旋转中,杆钎底部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洞,战汉时期玉匠深谙此道,很多战汉精品玉器皆有此类孔道遗痕
九、透花
第九步骤透花,也就是镂空工艺,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时候,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匠左手持玉右手持弓,来回拉动,铁丝或者棉条上面皆撒上了沾了水的解玉砂,就能按照预想的切割出想要的透雕效果,透雕工艺上至文化期下至明清,几乎陪伴了整个玉器史
十、打眼
第十,打眼工艺,在古玉之中有很多小的器物,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小物件,因为这类器物太小了,不方便手拿着打钻,打眼就需要用到这类特殊工艺,工艺流程是先在大竹筒里装了水,上面安装上木板,木板中央挖个洞,洞的形状要和玉器要打眼的形状相同,玉匠左手握”铁盅“右手拉着弓,一来一回带动铁盅反复旋转,铁盅下面也镶嵌有金刚钻,就能把玉打出洞来,钴钻和管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接头处痕迹的不同
十一、木碢图
第十一步,木砣工艺,到了这一步基本玉器已经成型了,不需要再雕琢了,因为木砣的作用为抛光,木碢图的步骤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如上图这时工匠依然使用的板登连轴,带动一个厚厚的木砣,配用的解玉砂硬度也相应比较低,又称为”浸水黄宝料“细腻而柔和,慢慢的来平砣玉器表面
十二、皮碢图
到了第十二步的皮砣,基本就是古代玉器呈现王侯将相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了,皮碢是牛皮制成的,用来对玉器做最后的抛光上亮,呈现玉色,让玉的每个角落皆展现动人的光彩,最后一道工序皮砣,贵族采用的解玉砂多以珍珠粉,这样磨出来的玉器更加令人心旷神怡,战汉玻璃光多见此类珍珠粉解玉砂
商
周
战
汉
,
工
具
与
玉
器
之
间
的
关
系
下
面
深
度
探
索
商
周
时
期
工
具
对
于
工
痕
的
影
响
这是殷商时期的玉件,虽然是双挤阴线,
但是,还能看到细微的,因为顺势借力砣磨而出现的毛边跟歧出。
西周时也是。
其实每个年代,人们都在求变。只是到了春秋,砣具又升级了,变化更大了,人们开始寻求更细的线条 ,可以做的越加繁密(春秋的又勾阴线就比较出名)。
有时,会为了规避毛道的出现,或是崩缺的出现,人们会采用减地的方式,来增加纹饰的美观度。
当阴线组饰琢玉,避无可避。于是,古人,也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由于阴线槽细密,不易排水、排杂质。于是,不少高古玉器上的阴线槽边沿的崩缺变得更加明显。
原图(上海博物馆馆藏)
原图( 上海博物馆馆藏) 这俩,都是战国了。
随着年代后延,工艺更加精进,方式更加合理,或者坑口等等原因。表象都会不同。最好的参照就是同时期,环境相近所出土的东西。
如
果
看
到
这
里
觉
得
图
文
还不够透彻过瘾
请
看
看
下
面
更
为
生
动
的
视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