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知识社会?
科学精神( spirit of science)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所积淀形成的独特的意识、理念、气质、品格、规范和传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科学的整体可以分解为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社会建制和科学精神四大层面,科学精神通过前三大层面映射出来,体现了哲学与文化意蕴,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蕴涵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之中。
(1) 求真精神。科学是求真之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根本要义。对真理的渴求、执著和热爱,永远是科学探索、科学创新和科学发展中的本源性、内禀性的推动力量。
(2) 实证精神。科学是崇实的,是事实之学和实验之学。实证原则是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几乎可以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它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可检验的科学事实基础上,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它还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可以而且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即科学认识活动始终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认识原则。实证原则所蕴涵的实证精神就是人们在追求真理时必须坚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
(3) 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中的批判的理性,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超越,而不是简单或彻底的否定科学的前进总是要求超越现有的理论,而批判的理性正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失去了批判的理性,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
(4) 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开始于怀疑和批判,但怀疑和批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超越和创新。科学活动自身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提出独创性的思想,创新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础。
(5) 宽容精神。科学是弘扬宽容精神的,科学家经常是在试错的情况下,向正确的方向推进的。科学共同体也不以一时一事的失败论定一个人,宽容精神也是一种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科学容许相互对立的假说同时并存,允许科学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不同见解的发表和坚持的权利。科学所特有的这种思想兼容、百家争鸣的开明精神,保证了各种假说互相撞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
(6) 社会关怀精神。关注现实、关怀社会是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之一,服务社会是科学的重要职能。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学精神应当而且必须包括这样一种富有人文情愫的理智精神: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使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更合乎人类自身发展的利益。
知识社会( knowledge society)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是社会学家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预测。
1973年,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未来社会的发展。他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传播”是后工业社会革新和变革的主要力量。“后工业社会”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社会不同,它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社会”。
贝尔还提出“中轴原理”、“中轴结构”的观点,力图在概念图式的范围内,以社会的某因素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为轴心,说明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他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中轴转换的顺序是道德中轴、权势中轴、经济中轴和智力中轴。未来社会是以智力为中轴的“智力社会”。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权利的转移》一书中也深刻论述了未来社会中知识相对权利和财富等社会要素的中轴地位。1985年,《知识价值革命一工业社会的终结和知识价值社会的开始》一书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发生了根本变革,世界将进入“知识价值社会”。其主要特点有下列方面:
(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现象。在未来社会里,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是和人即劳动力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趋势将加速进行。
(2)创造着未来社会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
(3)由于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它将给生产组织带来重大影响,具有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的人若离开企业,企业的生产资料也随之消失,企业本身也无法继续存在。
(4)未来社会要求企业领导人对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变化以及产品销售动向等要有预见能力。
(5)由于在未来社会里主要的财富是由社会的主观意识决定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因此,社会财富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