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 周杰:【 但愿好人一生平安】(散文)
点击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七舅父在外地工作,直至退休,在外已经有62年了。
前段日子,他回老家,探访了早年学习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老家住了30多天,期间,我去看望了他4次。初见,他面色蜡黄,身体极度虚弱,高大挺拔的身躯变得佝偻了,1.8米的个子,体重仅剩40多公斤,却一直保持着军人气魄(舅父有着22年军人生涯),稳健有力的步伐变得蹒跚了,就是在房间里上个卫生间都得拄着拐杖,想出院子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都得要人用轮椅推着。
在我的心目中,舅父一向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步伐有力,思维清晰。去年五一节时,我还去看过他,感觉变化不大,只是觉得他很瘦弱,但很精神。这才过了一年多,就已经变得弱不禁风了——病魔真厉害,但如此之迅猛,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我不仅暗自感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七舅父今年81岁了,他老人家去年七月份突感身体不适,过了几天,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大病——胰腺癌。
从去年至今,这一年里,舅父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接受治疗,和病魔做斗争,长时间的化疗放疗在限制癌细胞扩散的同时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一年多时间疾病的折磨,使得他身体状况急剧直下。
七舅父是我母亲辈中年龄最小的。母亲姊妹8人,上有五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现在只剩七舅父一人,其他的舅父舅母都已去世了。
七舅父早年命运多舛,幼小年纪父亲就去世了,他吃了同龄人没有吃过的苦。由于家大人多,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无奈,我的外祖母就和几个已成家的舅父分开过,让他们各自维持自己的生计去了。外祖母和唯一的女儿以及两个小儿子艰难度日。那时我的母亲还未出嫁,六舅父和七舅父都还未成家。后来,我的母亲出嫁了,家里就只剩外祖母和我的两个最小的舅父了。由于家贫,供不起六舅父和七舅父同时念书,六舅父没有上过学,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赡养外祖母,供七舅父上学。
七舅父深知生活不易,很珍惜念书的机会,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上完了小学、初中。那时,初小虽然可以在本乡就读,但离家也不近,更为艰难的是上了完小五和六年级,初中要到离家几十里的县城去,除了路途的不便外,生活费是最大的问题。每周末回家,他要帮着同样未成年的六舅父下地干农活,星期日下午天色不早了,才背着黑面馒头急匆匆赶往学校,每当这时,我的外祖母就从家所在的山窝子里送七舅父到山岭上,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去县城的羊肠小道上,她才流着泪一人回去。舅父走到要拐弯时回头看见母亲还在遥望着,也禁不住泪流满面,他心里想一定要好好读书。
七舅父初中毕业以后,我们乡上一个叫高岭塬阙坪村的地方要办一所村学,组织上安排他去任教。这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十几户人家分布在七沟八梁上,舅父去那里要走二十多里山路,而且荆棘丛生,荒无人烟,外祖母很不放心,但舅父觉得成年了,要为六舅父分忧解愁了,就义无反顾地前去那里当了民办教师。就这样,舅父在一个破窑洞里办起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从此,这里的孩子有学上了,这荒山野岭上空回荡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六十多年过去了,舅父这次回来重访故地,去到那里,还见到了当年教过的几个学生,他们虽已满头银发,面容沧桑,但仍能记得起当年舅父给他们教书的情景,回首往昔,不胜唏嘘。
在那里教书一年多以后,1958年春,七舅父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甘肃天水铁路专科学校,在那里上学4年,1961年底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玉门铁路段成了一名铁路工人,虽然成了 “国家人”,但待遇低,条件差,环境极其艰苦,他们睡地窝子,喝盐碱水,吃窝窝头,但他从未叫苦,也未告诉外祖母。他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戈壁滩上狂风烈日,飞沙走石的严峻考验。1963年9月,他积极响应应征入伍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云南宣威、贵州毕节、陕西紫阳、四川渡口(现攀枝花市)、北京等地部队服役,直至1984年7月转业到地方工作,舅父的军旅生涯长达二十多年。
转业后,舅父在河南洛阳公路局(原公路总段)工作,任工程师,参与了洛阳多条公路、国道、多座大桥的建设,为洛阳的公路建设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曾因检查大桥工程质量,被钢筋戳伤了小腿部,至今留下了一片巴掌大的疤痕,每遇天气变化,就疼痛不已。
在洛阳工作了20年后,2003年底,舅父退休。退休后,单位因工作需要,又返聘他继续工作,虽然返聘待遇不高,每月只有几百元,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常常去工地、下基层,一如既往地像在职时那样兢兢业业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把工程质量关,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好评。就这样,退而不休,还工作了十多年,2016才因身体原因才离开了工作岗位。
七舅父一生为人和善,心地善良,顾及亲情,乐于帮人。他工作后,还为我健在的几位舅父舅母买了寿衣,我的母亲生前一直受到舅父的资助,晚年生病后更是受到七舅父无微不至的关心,可以说,没有七舅父的关心和帮助,我的母亲就活不到74岁。我们弟兄三人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舅父的大力关怀,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年夏天来临时,七舅父都会从外地给我们仨买汗衫寄回来。我们弟兄三人最早品尝过的香甜的面包,也是七舅父从外地带回来的。至今,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面包。
六舅父因家贫早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未念过书,一生与农为伍,子女又多,生活压力大,七舅父节衣缩食,接济他,好在他的儿子都很成才,考上了大学,在七舅父的资助下顺利毕业,参加了工作,跳出了农门,并在县城安了家。六舅父晚年为了照顾孙子住在县城儿子的家,享了几年清福,生活无忧,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七舅父仍然坚持给他零花钱,直至六舅父去世。六舅父去世后,七舅父不顾年事已高、旅途劳顿之苦,回家给他送行,在六舅父的灵前,他大放悲声,泪流满面,手足之情,令人动容。六舅母勤劳一生,贤惠和蔼,是她和六舅父共同担当起了赡养外祖母的责任,并为老人家养老送终。三舅父、三舅母一生能和六舅父、六舅母生活在一起,与六舅母善良贤淑是分不开的。六舅母病危后,七舅父专程回老家看望,直至去世,送她最后一程。
如今,一向刚强的七舅父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为了不影响子女的情绪,他表现得很坚强,自己能做的事从不叫人帮他,其实内心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如果苍天有眼,我祈求上苍保佑七舅父早日摆脱病魔,平安健康,欢度晚年。但愿好人一生平安。
(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
END
三秦文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