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顺不是要你赚多少钱,买多少东西,而是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孝顺孝顺,对老人尽孝了,你自然就顺了。虽然生活中的一些事还是差强人意、不遂人愿,但我想这可能和个人的能力、努力和修为有关,还需更踏实做人、勤勉做事。
有句话说: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尤其是处于现在这个青黄不接、不尴不尬、多事之秋的中年,平常最怕接到的是家人的电话。至今仍心有余悸的那个早上,刚上班便接到老家电话,母亲晚上不知何时摔地上昏迷不醒。之后,日子便在焦灼与等待中一天天挪过,不声不响。现在她每天的任务是吃好睡饱后练习正常走路,旁边的我们需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陪着,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设想。婆婆也是,一个暑假摔倒了两次,而且都是伤筋动骨,每次都是坏消息。侍候病人,无非是日常的吃喝拉撒;侍侯老人,无非是顺着她的心意,讲她爱听的;伺候的既是病人又是老人,就有点儿费心费力了。单说睡觉这件事儿,对于母亲,我们不怕白天在医院的各种繁杂,最怕的是晚上熄灯以后,同病房的人都休息了,而她却陡然间变精神了,各种的难缠和折腾,让你心烦气躁、坐卧难安,哄也不是劝也不是,整个一刀枪不入。她本来瞌睡就少睡觉又轻,白天稍微眯一会儿,晚上再睡上个一小觉就足够了。每次问她休息得如何,人家都会说整宿没合眼。有篇文章说,谁的老年,都是一场血雨腥风。乍一看,危言耸听,可这难过,是属于每个老人的,不是威风八面落寞地老去,而是老之将至的前奏。他们目光里的无助,从未如此恰如其分。这几年,奔八的的母亲和公婆是有些糊涂了,可又清醒得很。糊涂是说得出的,年纪大了,以往的精灵劲儿都在消耗着。可是,怎么个清醒,却是说不明白。眼角舒张,目光松弛,没有了顾虑和矜持。那天跟儿子聊到家风。他说,咱这家风够正的呀,为人诚实,与人为善,尊长爱幼。或许我们多多少少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些信息。女儿却说,看到你们现在这疲于奔命的状态,自己以后要选择单身,不必养小孩长大,只需陪你们到老即可。我们摇摇头不置可否的笑了。
人要给自己找一个“精神洞穴”。在此处,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压力,消化负面情绪,从而满血复活。对我来说,读书就是。前半年收获不小,陆陆续续地读了同事洁买的新书,有贾平凹的新作《暂坐》,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徐泽臣的《北上》,毕业于香港大学年轻有为的新锐作家葛亮的《瓦猫》、《朱雀》,还有军旅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暑假里看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法医秦明的系列丛书,整体感觉自己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也更开阔了。读一本好书,真是一场身心愉悦的绝美享受,感觉活得更通透了。
读书,就是在读自己,就像交朋友一样,其实也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读书越多,感觉自己思想不够开阔,知识面太狭窄,尤其是厚重的历史积淀还远远不够,以至于现在都不敢说不敢写了,害怕囊中羞涩,露怯。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幸福美满的家庭应该是人生标配,最终却发现那其实是奢侈品。虽然岁月侵袭,生活粗糙,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用来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表达,用精致的心来过日子,每一天都是一片锦绣。《诗经》有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想,执子之手,不应只是牵爱人的手,夫妻同心、相伴相守;也应是牵孩子的手,引领他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更应该是不离不弃的牵老人的手,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尽力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家和才能万事兴!
【作者简介】:潘瑞青,教师,爱好读书和旅行,欣赏“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