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杂记
作者:十方 余读左传,每爱其文字恣肆,而无拖沓之患。其纪事也,读之不觉其烦,其说理也,思之每觉其是。故每捧而不欲释也。然岁老齿长,渐觉其中颇多可味之处,是年少曾不欲察者也。所涉者多卜与梦,兼及诗典。韩昌黎虽恶左传之多怪,而余则喜其犹存上古之遗绪,故一一摘录,若有所得也。获十篇,略足天数,而冀可补于斯文。其一 周王室的卜正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从这篇可以看出,滕侯是王室的卜正,即王室中掌卜的人,由同姓的诸侯担任。而“滕侯、薛侯来朝”而争长,可以看出,要么卜正可以不在王室常驻,只是王室需要进行卜的时候才来王室执卜,要么已经成为了一个虚职,可以作为荣衔授予多个人,要么“来朝”二字理解为不是从封邦来朝,而是本来就在洛邑居住,这天来同时来鲁国而已。而从周易中大量出现的占卜,以及当前考古大量发现的周卜辞来看,周王室的占卜极其频繁,卜正长期居外是难以想象的。案《周礼》“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占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视祲,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可见周王室的占卜体系专业非常完善,专业划分十分详细。而卜正即太卜。如果长期居外,而用卜师临时代替的话,礼仪上必定会有所欠缺,这在“邦之大事,在戎与祀”的年代,很容易被人攻击占卜的可靠性。而《周礼》“大卜,下大夫二人”,滕侯已经是王室的侯,爵位远高于下大夫,由他来担任卜正,只怕不是荣誉而是屈辱。从这点来看,或许太卜对他,只是荣衔。当然,《周礼》是汉人整理的周人礼仪,或许在春秋早期,并不是当前《周礼》所记载的这样,而就是由侯甚至公来担任卜正,也未可知。其二 国语中的贞屯悔豫先看资料《国语 晋语四》: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始受,实沈之星也。实沈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今君当之,无不济矣。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瞽史记》曰:嗣续其祖,如瘖之滋,必有晋国。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而天之大纪也。济且秉成,必霸诸侯。子孙赖之,君无惧矣。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源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历来对贞屯悔豫皆八,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主流的看法如今已经形成,那就是八不是营数,而是当从。《说文》:“八,刖也。象分刖相背之形。”即八为刖,形成两个相反相对的形状。对贞屯悔豫,则多认为内卦贞和外卦悔都动变,进而变为相反的卦,然而屯的内卦两个贞,为何只有初九变而六二不变,则不加解释,直接跳过,而外卦坎要变为震,实在有点困难,只好加上卦气的解释,结果模型越来越复杂,本来就是猜测,又要加上更不确定的卦气,最后弄得自己都不信了。而对贞屯悔豫,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贞屯,即为屯。悔豫,即为豫。在易经卜卦中,屯,留也,贞,定也。因而屯本身就有贞的含义,而豫则本身就有犹豫、悔恨的含义,所以战国时期的卜人们,给屯别名为贞屯,给豫别名为悔豫,这个推理是合适的。参见“董因迎公于河”中“泰之八”,即得泰之反,否也。因而“公子亲筮有晋国”中,“得屯、豫,皆八也”,不是说两次筮得屯和豫,而是两次分别筮得鼎和小畜,皆八,而为屯和豫。而屯为留,豫为悔,故而筮史占之曰不吉。然而司空季子则从文公以贞词为“尚有晋国”,不用屯、豫的含义,而用而者的卦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豫:利建侯、行师。”来解卦,认为文公卜的是“居而乐、出而威”,因而占之为吉。而泰之八,董因占辞为“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而如果是泰之 ,则占辞当为“大往小来”,因而,可以认为,泰之八,也是筮得否,八而为泰。当然,这样推测有点勉强,毕竟,“臣筮之,得泰之八”语法太确定了。除非董因得泰之八后,不按否而仍然按泰的卦辞来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