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天雨

下了一天雨

作者:李广生

雨,还在下,下了一天了。好像昨天晚上就开始了吧,模模糊糊有点印象。日子过得稀里糊涂,就像读过的书一样,几个小时之后,脑子里一片茫然。

天是阴沉的,还好,有风。窗外一直是淅淅沥沥的声音,时大时小,还有车轮碾压积水的声音。家住十一层,凭栏眺雨,临风抒怀,真是件惬意的事,但懒得去。坐在窗边,抱着本书,有一搭没一搭,胡乱地读。

登高作赋,是古代文人的传统。杜甫曾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登高还是一种习俗。重阳节,王昌龄写下“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则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大体分为三种,一是登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是登高台,高台多为古迹遗址。筑台的历史在我国可谓悠久,秦汉之际,达到鼎盛。商有鹿台,周有灵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都在自己的封邑筑建高台,台上修建屋宇阁楼,但高台是主体,屋宇是附属。这种以土为主要建材,以夯为主要建造方式的建筑,反映了古人对天的崇敬。秦汉魏晋时期,高台建筑仍在盛行,但运用了大量的砖瓦、石材、木材等建材,建筑工艺更加复杂,更加精美,更加恢弘。高台由主体变成了地基,台上的建筑物变成了主体。秦始皇建了阿房宫、汉高祖建了未央宫,三国时期,曹操又建了铜雀台,里面藏着两个美人。这些盛极一时的建筑大多毁于战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留下了高台,供迁客骚人登临送目,发怀古之幽情。

隋唐以后,高台建筑走向衰落,人们开始热衷于修建高楼,于是便有江南四大名楼之说,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江苏南京的阅江楼。四大名楼的说法不一,前三个是公认的,最后一个,有人说是安徽宣城的谢朓楼,李白曾在那里与朋友饯别,写下“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有人说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的那座楼。但它位于黄河流域,所以有人说是四川绵阳的越王楼。楼阁建筑的兴起,让古人的登高有了第三种选择——登高楼。

坐在高楼之上,红袖添酒,好友相伴,吟诗作赋,纵论古今,想想都美。每一座名楼都与文坛关系密切,名楼、名诗、名文、名人交相辉映,佳话流传。黄鹤楼,有崔灏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王阁,标志性的诗文便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千古奇文的诞生颇具戏剧性,还有点神话色彩。也许不附会一点神鬼则无法让人相信,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确实非常好!

《滕王阁序》也是一片登临之作,追溯历史,状写风光,感怀身世,气象雄浑,词句精工,可谓极品。也许是天妒英才吧,在滕王阁出尽风头的王勃,一年之后,便溺水身亡。

躲在家里过下雨天儿,待在十一层高楼之上,想起这些,忽然有这个念头:这样的天气,若是登上滕王阁,会不会也能写出点什么?想到这里,笑了,肯定不能,别痴心妄想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段文字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他并没有在“淫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不仅如此,据后来的史学家考证,他根本就没有到过更没有见过岳阳楼。由此可见,登不登高,上不上楼,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肚子里有没有。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妻子对丈夫说:“你写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丈夫说:“当然比你难,你肚子里有孩子,我肚子里没文章。”

写到这里,抬眼一看,雨停了!因为这场雨,推掉了一个饭局,气死我!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