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甘草红花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验案
患者李XX,女,33岁,2017年7月14日因“左侧背胁部皮肤疼痛、疱疹4天”初诊。诉4天前赴上海出差后感左侧背胁部皮肤瘙痒、疼痛,遂发现局部皮肤潮红,自服“板蓝根颗粒”及“龙胆泻肝丸”无效,转来就诊,疼痛逐渐加重,左侧背胁皮肤痛不可触,连及腋下,伴烧灼感,因疼痛致左臂不能活动、夜间难以入睡,并见疱疹,色潮红掀赤(见附图1),平素易急躁,口中黏,纳可,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边、尖红,苔薄微腻,脉细弦数。诊为“带状疱疹”,肝郁化热,痰瘀气滞,方选瓜蒌甘草红花汤合金铃子散。
全瓜蒌 30g 红花12g 生甘草10g 川芎15g
元胡 30g川楝子 15g
5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
2017年7 月19日复诊,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十去其五,皮肤仍见疱疹,成簇,色暗红,部分已结痂(见附图2),纳可,眠好转,二便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弦。上方去元胡、川楝子,红花减至10g,加苍术30g,青、陈皮各10g,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5剂,煎服法同上。
2017年7月23日电话随访,患者诉疼痛不显,已不影响日常活动及休息,疱疹大多已结痂,诸症好转。
2017年8月7日电话随访,患者诉疼痛在服药10剂后完全消失,结痂脱落后局部皮肤色暗红(图3为患者手机发送图片),无明显不适,已停药,未再复诊。
按: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治疗上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会出现疱疹后遗神经痛,严重困扰患者身心健康。
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根据其循行部位,大多从肝论治,认为湿热火毒为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予清热、利湿、止痛为主,然而临床效果不尽相同。
瓜蒌甘草红花汤记载于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医旨绪余》胁痛篇中,孙氏师傅黄古谭独具匠心,从肝经燥郁论治带状疱疹,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效若桴鼓。
《医学心悟》三卷胁痛篇中记载有“栝蒌散”,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泡。组成:大瓜蒌一枚,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分析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气泡,转为胀痛,《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瓜蒌为物,甘缓而润,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滞,此其所以奏功也。
邹孟城先生在《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中,记载运用此方此法基础上根据病情加用板蓝根,或调整瓜蒌用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并据方中药物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
何绍奇先生在绍奇谈医《方药心悟》篇“瓜蒌红花治疗带状疱疹”中亦记载了此病案,将此方定名为“瓜蒌甘草红花汤”,用以治疗带状疱疹,多在一、二周之内见效。并且,传统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治法选药大多味苦性燥,以燥治火,肝阴、肝血愈亏,则肝火愈炽,分析了传统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的弊端和局限性;进而详述了本方的组方特点:主药瓜蒌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且能“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重庆堂随笔》),《药性类明》更说“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甘草甘缓和中,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药虽寥寥三味,而用意颇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
综合各代医家论述,瓜蒌甘草红花汤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主要可从以下几点分析:(1)从病机上看,由于肝经郁火易伤阴血,甘寒润燥较苦寒折热治法更为得当;(2)从药物组成上讲,本方主药全瓜蒌,医家记载可疏肝郁、润肝燥,且本药主归肺经、有宽胸润肠之效,然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适用于治疗外科皮肤疾病;再者,早在南宋《妇人良方》中的神效栝蒌散,即以瓜蒌为主药,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