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题海战术”正名

为“题海战术”正名

作者:李广生

李老师您好,我也姓李,是一名数学教师。您在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对我们很有启发,刚才几个同事还在讨论您提出的问题。高三冲刺阶段“题海战术”是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学生累教师也累,请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李老师您好,非常高兴和您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要再次说明,我离开高中课堂已有十年之久,一些见解不免是纸上谈兵。二是我要明确表达这个观点:目前来看,“题海战术”是提高成绩的最好办法!
相关研究早已证明,考试成绩和做题数量呈高度正相关,不多做题想得高分,那是做梦。但请你注意,我说的是相关,不是因果。因为确实存在着另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做了不少题,但成绩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特别是那些“中等生”,他们常常因此而苦恼。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题海战术”是应试的一种战术(高考冲刺阶段没必要遮遮掩掩回避应试)。既然是战术,就意味着它由一系列相关技术组成,其中的某些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在很多时候,战术失利并非是战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组成战术的某个关键技术出现了问题。举个例子也许能更好的说明。防守反击是足球的一个战术,其中至少包括两项关键技术,一是防守,一是反击。防守牢固,反击迅速,防守反击这个战术才能收到实效。如果防守有漏洞,或是反击不果断,防守反击肯定打不出来。比赛失利,一味的责怪主教练制定的防守反击战术是不公平的,需要认真分析究竟是战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某项具体技术的问题。
“题海战术”备受教师青睐,为什么?因为有效。但同时备受诟病,为什么?因为低效。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提高“题海战术”的效率,既不要轻易抛弃、也不要盲目依赖“题海战术”。“题海战术”的核心逻辑是“熟能生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可以解释“熟”与“巧”的关系。“巧”是“熟”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意味着“熟”必然引发“巧”。我没有替代“题海战术”的办法,但可以提供提高“题海战术”的效率的建议,即:“让“熟”真的生“巧”。
“题海战术”至少包括两项核心技术,一是锁定目标,二是及时反馈,具体而言即是:有目的地练,有针对地讲。
十年前我看到高三课堂在冲刺阶段一片忙乱,基本就是两件事,一是做卷子,二是讲卷子。做的都是综合试卷,讲的也是综合试卷,这就意味着学生每天都在参加高考,每节课都在进行高考。确实做了海量的试题,但因为目的不清、方向不明,就真的像陷入汪洋大海中一样,只能随波逐流了。目前的高中课堂情况如何我并不十分清楚,但看到有些学校如此热衷考试,便担心在第一项核心技术的修炼上依然存在问题。
建议您不要轻易放弃“题海战术”,但是要学会锁定目标,进行有目的的海量练习。而且,你们要把您的目的清晰的告诉学生,让他们也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上课时您需要这样对学生说:今天我们重点解决某某问题,请大家完成以下练习并认真总结答题策略。这里的某某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具体,可以参考课标的要求;切不可像这样大而模糊:今天我们解决阅读问题,今天我们解决计算问题。这样极有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尽量减少这样的课:今天我们练习海淀区二模试卷。
第二项核心技术是及时反馈。指导的有效性以练习的目的性为基础。如果这节课练习的十道题都指向某一具体的考点,教师便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这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是提高练习效率的关键。试想一下,学生做完一套试卷,到教师批改完成,至少需要三天时间。三天之后再进行反馈和指导,说实话意义已经不大了。而且三天之后进行的反馈又是综合性反馈,大量的信息让学生无所适从,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你可以做一个调研,教师进行试卷讲评,一节课学生的收获究竟有多少,可能你会大吃一惊——这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题海战术”至少由这两项核心技术构成,提高其效率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我说的都是大白话,其实它们是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转化,也包括了“刻意练习”的部分主张。
上面那张图展示了更精细的技术,感兴趣的话我们以后交流。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