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与自然的鸣奏曲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今年全球的恶劣气候灾害特别多。

欧洲经历了史上最热夏天,郑州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大暴雨,9月1日的极端天气更是让整个纽约市因暴雨而陷入瘫痪。

太多的巧合,就不再是巧合了。

前不久,联合国发布了一份《气候问题评估报告》,发出尖锐的警告:人类现在已经处于红色代码的紧急状态,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保护生态,未来会大难临头。

一般来说,政府机构撰写的报告用词不会如此犀利直接,这多少也反映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在海外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主流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报道了这一新闻。

当其他国家为生态环境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可能有人发现了,中国是第一个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

这构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为什么率先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

或许,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解释,那就是中国的“农业女性化”。

与众不同的中国式抓手

铺天盖地的海外新闻报道,几乎指向了一个意思:如果人类没有造成气候变化,就不会遭受像纽约飓风那样的自然灾害之苦。

相比之下,中国的状况似乎要好得多。

举个例子,同样是全球化大都市,上海七月的平均气温在35度左右,而今年意大利报告的最高温度是48.8度;面对“史无前例的暴雨”,北京的灾害响应机制比纽约要好得多,极端天气下伤亡人数更少,城市也没有因此直接停摆。

按照联合国报告的逻辑,未来地球的平均气温一两年内就会上升1.5度。岂不是说,中国大多数城市会变得比欧洲、北美等现代城市更适合人类居住?

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传统自然观。

环境问题,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危机之一,因工业革命而崛起的英国就深受环境问题危害。煤炭的大量使用产生的废气,让伦敦成了著名的“雾都”,甚至在1952年造成了严重的伦敦烟雾事件。

向外扩张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同样大量攫取当地自然资源,比如非洲的“血矿”疑云,就是西方一些矿业公司从非洲军阀手中,购买用残酷手段驱使矿工开采出来的矿藏。

这种将自然当作索取对象的态度,源于16世纪到17世纪西方兴起的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人们的任务就是用一切手段来征服、控制、操纵这部机器。在这种观念指引下,自然只能让人类予取予求了。

这种文化基因也影响了当下西方民众对气候危机的态度,有许多都表示怀疑或不屑一顾。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传播项目的调查显示,2020年只有26%的美国人认为自然已经发出警示。

这时候读者们可能发现了,中国文化似乎和上述画风完全不一样。

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传统观念不仅在个人趣味上强调“天人合一”,在国家治理上也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礼记》中记载的“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麝卵”,就是爱护自然、不竭泽而渔的意思,将其作为仁君和君子的标准。

可以说,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农业文明、整体自然观从未缺席。

第二,中国的农业女性化。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刻进DNA的思想指南,那么广大妇女参与农业生产,则是中国农业生态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收入更低、更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则大量留守在农村,成为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

2006年的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女性在从事农业劳动者中的比例已提高到61.3%,一些农业大省如山东,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例更高达到65%。这时候,生态环境保护就取决于女性了。

一方面,女性在施肥、喷洒农药、大水漫灌等劳作中的操作是否合理、是否有环保意识,会直接影响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

另外,女性也是环境治理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比如在植树造林、种草打网格等工作中,女性也占到多数。

因此,我国早在上世纪编写《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时,就提出了“增加妇女在环境和发展领域中的决策管理人员比例”“促进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主张。

女性,早已是中国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股力量。

第三,中国的数智化浪潮。

当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人汇聚在大型城市与城镇,他们靠什么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呢?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不是稳定或有利的气候,而是改善自然环境的努力。让极端气候、恶劣天气影响的人数和损失越来越少,同样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这就离不开中国遍地开花的数智化建设了。

和一些国家在数据、公共设施等层面争议不断、难以推进智能化建设的局面不同,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快速推进。

近年来,中国已经建成了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天衡”、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等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和平台。

许多城市也都纷纷将人工智能、气象大脑等引入城市管理当中,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比如“天衍”系统,就可以对冰雹、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天气进行实时精准监测和预警,让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的企业可以更精细化地安排生产生活,规避潜在危害。

这些数智化实践,也让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变得更小、更不可见,让居民收获安全感与幸福感。

文化、女性、科技,三者交融在一起,奏出了具有中国味道的生态奏鸣曲。

沿着女性科技的脚步打开未来

当然,在气候问题面前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与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正如联合国报告中所说,未来气候变暖、强降水、干旱、强烈的热带气旋等等,都可能进一步推动温度、降水量、海平面和冰层覆盖的变化。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呢?可以由浅入深,分为三步:

第一步,适应变化。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咳咳……实话说,今天人类所能做的动作,都很难阻止全球表面温度继续上升。

作为个人而言,做好气候变化的适应工作更加重要,比如为更加频繁的停电做好准备,储备足够的家庭救灾物资,建造防洪屏障等等。

这时候,女性在社会分工中作为物资收集、分配的角色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步,限制变化。

从长远来看,减少碳排放,可以有效减缓地球气候向破坏性变化发展。因此,中国也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科技不仅是因,也是果。

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和碳排放增长点。目前,许多科技企业都在研发绿色低碳的数字基础设施,比如更环保的全闪存存储、AI优化能源消耗、

同时,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也在节能减排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在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借助数字技术优化生产物流等环节,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

在与产业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能源领域已经达成共识,不仅伤害环境的企业没有未来,不能给环境创造正向价值的企业同样没有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就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第三步,寻求转型。

除了被动应对,人类还需要找到另一种发展之路。每次人类出现危机的时候,女性视角总能提供另一种解题思路。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也面临着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肆虐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的主张。通过解决女性问题、激活女性力量,来带动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

其一,当下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女性对环境资源有着更强的依赖,更紧密的需求。因此,改善女性问题能够直接推动环境问题。

比如广为人知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就是着眼于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农村妇女的现实问题,也为当地环境带来了改变。此外,女性也承担着采薪做饭等家务工作,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沼气工程,在减少妇女繁重体力劳作的同时,也降低了燃烧柴火秸秆等带来的空气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

其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被视为女性特质的关怀、同情、尊重、关爱等情感,也应该变成一种人类共同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

鲁枢元在其《生态文艺学》中提出,(西方)“现代文明中的一切偏颇,一切过错,一切邪恶,都是由于女人天性的严重流丧、男人意志的恶性膨胀造成的结果”。

这些更具有女性化色彩的特质,应该从女人扩展到全人类,从人扩大到整个自然界。

一个更接近于女性的地球,为所有人提供一个解决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乌托邦”。

(0)

相关推荐

  • 人类如何面对气候危机?

    今年六月以来,南方多地强降雨,导致内涝.洪水等灾害.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持续高温天气,又使农作物遭遇罕见旱情.近年来,台风.泥石流.沙尘暴.高温热浪.暴雨暴雪等灾难性气候事件频发.专家认为,气候变 ...

  •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将对气候变暖形成负反馈

    科技日报讯 (李迪 陈科)近期,一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总体是重要的碳汇且持续增强,将对气候变暖形成负反馈.8月9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 ...

  •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依法保护和 ...

  • 详解近日热词 “碳中和”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近日热词--"碳中和" "碳中和"作为近日热词 引发各方关注 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 我国多次表示 二 ...

  • 可能导致2.16亿人大迁移!地球,到底怎么了?【拯救地球系列】

    编者按:近年来,人类所面对的气候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变化"层面,而是已经演变成为"危机".特别是今年,此起彼伏的极涝.极旱--整个地球,整个人类,似乎正面临着一 ...

  • 生 态 哲 学 的 兴 起

    生态哲学是环境哲学的一部分.欧美环境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环境哲学试图反思工业社会发生严重环境污染的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有些环境哲学家自觉地诉诸生态学,试图建构以生态学为科 ...

  • 新刊 | 碳已出圈!没有人能在气候危机中独善其身

    Science_北京 不惧过往,不畏将来!05-17 17:30 这些年,地球持续升温,全球温室效应正在加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由干旱引发的火灾频繁发生,两极冰川正在加速融化--而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 ...

  • 杜祥琬院士:“双碳”目标下,未来能源这么做

    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内外能源界大咖共同探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电力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发展议题. "未来能源"是何模样 ...

  • 卡地亚这场大赛,能看出中国女性在想什么

    不久前,卡地亚在上海举办了一次聚会,到场的是三十多位创业者,都是女性.这是为卡地亚每年的"灵思涌动女性创业家大赛"预热. 陈静是其中比较年长的一位,她曾是妇产科医生.现在她的公司为 ...

  • 59岁家庭主妇逃家自驾游,为何不离婚,背后隐藏着中国女性的悲哀

    还记得那个离家出走5个月的苏敏阿姨吗?32年的家庭暴力让她在带完外孙女之后,一人一床车,逃家自驾游.在国内外社交网站上爆红. 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苏敏阿姨会周游全国的时候,她却踏上了回家的路,就像她自己 ...

  • 瑜伽,到底还要对中国女性撒多少谎?

    来源:思享无界2 触目惊心!无数中国女人,正被瑜伽毁掉身体--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爱美"更吸引女性了. 女生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中, 内容始终不离化妆和减肥. 如何可以足不 ...

  • 12张老照片:想不到80年代的中国女性那么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如今很流行网红脸,你会发现网络美女大同小异,这得益于现在高超的化妆技术.然而,这组照片记录了八十年代中国的女孩,想不到80年代的中国女性那么美! ▲ 八十年代的女孩更纯 ...

  •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本指南针对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中适宜人群.技术流程等进行循证推荐,旨在规范女性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实践,提升中国女性乳腺癌防控效果.本文仅对关键问题及推荐意见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点击[阅读原文]进行 ...

  • 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已公布,过早过晚都不好,希望你早做了解

    每一位女性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初潮时间不一样,当然绝经时间也会不一样了.但是毫无例外,每一位女性对于绝经的到来,心理上都是比较抗拒的.即使有的女性来月经时会经历痛经的痛苦,但是她们也不愿意自己早早的 ...

  • 他笔下绝美的中国女性,渗透着一种芳香的东方韵味

    陈衍宁 1945年生于广州.画家.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71年至1985年先后在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画院从事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1986年入美 ...

  • 1995年镜头下的中国女性,潮流与美貌共存的年代

    90年代算是改革开放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年代,女性也开穿着时髦起来,图中当时这打扮很吸引人. 那时的小女孩不会打扮,不像现在,打扮的比大人还溜. 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女孩在天安门前. 一个女 ...

  • 蒲公英“女性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 论坛” 助力中国女性成长

    5月27日,"助力女性腾飞--女性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悦英新女性成长促进中心承办,平安普惠公益基金支持. &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