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陈振濂:挥别中书协,上演“归去来兮”
前言
随着北大才子王岳川先生转投国际书法家协会刘正成的麾下。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两座理论高峰(陈振濂和王岳川)淡出书协。这对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某些人来说,可以“弹冠相庆”了。但是,诺大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先后出走了两座理论高峰,这对中国书法家协会来说不是一个好事。只怕真的应了古人说的“黄钟毁尽”,只剩下“瓦釜雷鸣”了。
首先声明,我作为一个“三不人员”(不入书协,不办书展,也不课徒),只是个“玩书丧志”的混子。怎么无聊到来关心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理论构建方面这档子闲事?其实就是作壁上观而已,偶尔出来多嘴一下,与事无关痛痒。
毋庸讳言,中国书坛的现状,就是缺少理论人才和正直的文艺批评人才的有力支持。
王岳川先生,他的理论主要侧重于构建中国的大文化环境,而陈振濂先生侧重于中国书法的理论构架。
对于陈振濂先生我有的这样看法。
受业有根基
陈振濂的恩师,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老一辈书法大家。作为大师们的高足,陈振濂的书法之路起点是比较高,也是较早地接受系统、正统的书法教育。因此,陈振濂对于书法的认识,对于书法的理论构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要不中国大学的书法教程,为什么让他来编辑,这是不无道理的。
对理论的贡献上可以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赏。然而对于陈振濂的书法,很多人认为“文掩其书”,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他的恩师沙孟海,一辈子致力于碑学金石的研究,他的书法也是以雄强著称,笔力能扛鼎,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书法自成机杼,一家面目
陈振濂的书法,既有碑学的基础兼具帖学韵味,加上他不错的文学素养,勇敢跳出前人窠臼,形成自己书法的独特风仪风神,饶有韵致。
“大音希声”,与不少人的认知产生了代沟,他的书法阻止了大众认同。以至于现在有很多人都不领情其书法,甚至有人说找不出他的书法的出处。其实慢观慢品他的作品,你就会读懂他的法来路和雅味。
欣赏他的书法,该从意趣上入眼,陈振濂吸收了古今名家的很多精华。看不见他书法雄强的一面,所以你只能欣赏到它文采斐然的一面,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味道。他写出了文人的味道和笔意墨取趣。那真是美不胜收。如春风拂柳般飘逸,与其他书法做比较,有如“阳叔子轻裘缓带于万军之中”卓尔不凡。那种带着文人骚客雅意盎然的书法,确实非常有味道。
他的另一个绝活
就是书法作品的题跋,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养,因为每一幅作品它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在落款题跋方面,都要以不同的角度思维,去玩味这部作品才能体味出其作品的厚重。
明代陈继儒《白石樵真稿·书杨侍御刻苏黄题跋》说:“题跋,文章家之短兵也……苏黄之妙,最妙于题跋也”。道出了书法作品极其拷问作者的学问灵性,必须做到言辞优美、语似天成、新颖渊雅、简洁精切,学术性和艺术性同时兼顾,非胸罗千卷,眼寓百代者不能善为。君不见书协的一帮“文抄公”大佬们,在书法题跋上只能懵圈么!
他落选中书协主席并不奇怪
上次法家协会的换届选举,作为近二届副主席和本届主席人热选人物的陈振濂,离进住主席办公室只差临门一哆嗦,再次落选。干脆辞去这个千年老二的职位。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还是感觉有点唏嘘,仔细思量,也不奇怪,作为一个文人来说,只注重专业类的问题探究,无心关注门窗视野之外的事。但对于他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来说,确实还有些妙手文章之外的东东有所忽略。我在他前些年北京 书法大展上就瞧出了端倪,前来捧场的都是业内人士和爱好者,俗话说“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你的路能走多远。”这种说是规则也好,说是不懂人情世故也罢,只能是好友酒桌上的话题,在此不便置喙。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如潇洒“归去来兮”,效泗上稷下之风流。
有人猜测他也会向刘正成王镛等人一样另起炉灶或者它投。
本人私下认为可能性不大,在书法理论构架和书法实践上,他是自成一家,在书坛上的风标品格,可谓骄然独异,没必要改弦易辙,这肯定是没有毛病的。
他策划操持了在中国书法史上一次不小的事件:携西泠印社集体投诚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大号的“投名状”。振兴书协的壮志人心可鉴,功莫大焉。而现实却活生生地让他唱了一出《霸王别姬》,有点悲壮得说不出口,心里固然是哇凉哇凉的。如今如果另作它投,他肯定不会做书坛上的“贰臣”,这点文人风骨我相信他还是有的。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三只讲台、丈二案子,也许才是他的最好去处。
作为一个吃瓜群众,唯一期待的就 是他能够来一次“衰年变法”,让“陈氏旋风”来的更欢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