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淺談|有一种书法之痛,叫“盲临”一生
|缘起|
读白谦慎的书法论著很有意思。
他用学术研究的眼光,观察当代人的日常书写,比如乡镇小店的招牌“娟娟发屋”,比如某工地的警示语“施工场地,禁止入内”,比如书法学习者的多年习作,甚至研究敦煌经卷,剖析古代写经生的专业“写经体”。
真可谓独具慧眼。
然而,为什么中国历代学习过书法、以书法为生的人那么多,而得到一手“好字”——符合孙过庭所言的“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的、称得上“书法”的却很少?
|盲临|
这个问题的答案,引起我们对一种自古有之的书法之痛的警惕——盲临。
所谓“盲临”,即是盲目临了一辈子的帖,却不知道为何而临。
这是一个目标性的学习盲区。
一是朝三暮四,东临西临。张三学欧我也临,李四学颜我也学。如无头苍蝇,看似刻苦用功,但最后无一能精。
二是埋头死临,既不知如何入帖,又不懂如何出帖,不懂得方法,终究只是钻故纸堆,不得开悟。
三是不知己之所长,而楞临己之所短。骨粗力大却要专事柔媚之书,谦谦温和偏要摹雄浑之体,非有天赋者也就只能是空临一生——不对路。
四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恒心毅力。动嘴比动手多,专事泛泛之谈,却不做手下功夫的训练。
五是用手不用脑。手都临得起茧了,却越写越差劲。从来不运用前贤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不得书法之道,此病难治。
六是孤芳自赏,刚愎自用。不交流讨论,一生闭门造车。而且专门把古人的缺点放大,在丑的路上越走越远。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造成“盲临”之苦的原因所在。
|突破|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因为缺思少脑、不思不悟、无师无友而终生没有选准适合自己书风的突破口。
这里的“书风”首先是特点的意思,选择的书体要适合自身的书写特点,才能发挥己之所长;其次是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没有选准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发挥长项,修炼出自己的风格。
书法是一项具有很高主观能动性要求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积极的行为过程中不盲目,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写出值得欣赏、流传的文字。
坦率的讲,这需要一点“创新”精神。比如学习欧体的书法爱好者何止千万,在恪守法则、勤学苦练的共同基础上,你的字如何成为大家都欣赏的欧体,是需要动脑筋的。比如从《书谱》入手的人何止千万,而最终你的字如何得到高度的认可,这也是需要去思考的。
书法是给人看的,是视觉,如何从“众”中出众、从“正”出“奇”?带着这个问题去临帖,我们才能走出“盲临”这个千年之痛。
以下仅提供启示性方法二种。
一是重点突出,结合自己的书写习惯,放大此种书体的局部特征,形成一种法中之奇——适当突破大家所恪守的统一法则——的视觉效果。
一是博采众长,以其他书体之长改造你写此种书体之短,但是需要巧妙天成,妙趣横生。非高段位不要轻易尝试。
|小结|
白谦慎的论述里,研究自古至今很多的无名墨迹,提出它们一个共同点:无古无今。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盲临的结果——既看不出你临习碑帖之后的法则与流派,也看不出笔迹中当时书风的影响。
因此,落入废纸,枉费一生。
学习书法者,不可不慎。
“入門淺談”系列
文/彭澎
【申明:“入門淺談”系列暂谢绝转载,见谅】
系统讲述,正统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書法愛好者
入門第一站